Study PRO 國際教育顧問中心      ​【遊學留學諮詢】02-2370 2127
  • 首頁
  • 關於我們
    • 2018暑假遊學團 >
      • 奧克蘭大學城團ELA
      • 奧克蘭大學城團-活動課程
      • 奧克蘭英語學院 活動課程
      • 奧克蘭英語學院 密集課程
      • 奧克蘭公立中學團
      • 奧克蘭公立小學團
      • 劍橋倫敦雙城英語學院課程
      • 紐約茱莉亞英語學院課程
      • 波士頓松堡大學名校英文課程
      •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英文研習課程
      • 布里斯本國際學院課程
      • 倫敦大學學院UCL英語課程
      • 多倫多大學英語學院課程
  • 主題遊學
    • 成人遊學
  • 留學進修
  • 張老師Blogs
  • 聯絡我們

張老師 BLOGS

迷失於「名校情節」中,視而不見「人生的明燈」

6/16/2017

 
Picture
人生過盡千帆之後,方知「名校情節」並不實際
 
    紐西蘭的八所大學,從世界排名、知名度、中學生的喜愛程度、入學難度等方方面面審視,奧克蘭大學是首選,奧塔哥大學居次。您知道嗎?三位出生於紐西蘭的諾貝爾獎得主,其中兩位分別念完坎特伯里大學、維多利亞大學的碩士課程後才分赴英國、美國繼續深造。畢業後三個月內的就業率,AUT則經常拔得頭籌。再從課程的獨特性和專業水準考量,懷卡托、梅西、林肯三所大學也都各擅勝場。孩子在紐西蘭適合讀哪一所大學?談不上什麼「名校情節」。
 
    幾年前,矽谷的《聖荷西水星報》調查矽谷前150大上市公司,在美國取得大學學歷的公司執行長共116位,其中的三分之二畢業於美國公立大學,報紙關於這一則新聞的標題是《忘了常春藤名校吧!矽谷執行長多念公立大學》。請注意!2013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評選的美國大學本科綜合排名,公立大學僅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勉強位列第20,前面19所皆為私立大學,8所常春藤盟校盡在其中。
 
    2012年《財富雜誌(Fortune)》選出的美國500大公司,498位執行長中(其中兩人同時名列兩家公司的CEO),46人擁有法律背景,其中8位畢業於哈佛法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南衛理公會大學、維吉尼亞大學法學院各有3位。這46位執行長按名字的第一個字母依序排列,公立大學法學院畢業者也不惶多讓,其執行長人數和主持的公司規模毫不遜色。
 
    名校的典範令人景仰,崇拜名校乃人之常情。世界上更多的是「非名校畢業」的成功人士,他們可能會笑看蹉跎於一心一意追隨名校的學子們。不可否認的,取法乎上得其中,「名校情節」仍有或多或少的勵志效應。
 
人生有夢最美!要胸懷大志,更要知己知彼
 
    紐西蘭學生申請美國大學時非常重視排名,有些成績中上、綜合表現平平者執意申請哈佛或其他常春藤級的名校。我擔心的是,他們期待太多、太高,是否承受得了夢想破滅時的挫折。
 
    這幾年我深度接觸許多申請美國大學本科的紐西蘭學生,他們的過度期待和自我感覺良好來自於兩個「不了解」。第一,他們耳熟能詳的就是這些頂尖名校,紐西蘭的大環境和中小學教育在「面向全世界」方面做得不夠,學生的資訊來源貧乏、選校功課未做足,因此,他們不了解美國的大學。第二,他們不夠了解自己、不了解美國菁英層的中學生。
 
    美國排名前10的大學本科每年共招收約15000名新生,美國有4萬多所高中,平均每3所高中才有1位畢業生能進入Top 10就讀。即使是Top 20,平均每一所高中能入讀的畢業生也不到1位。美國大學招收、組合每一屆新生的基本思維是「學生來源要多元化」,現階段紐西蘭的申請者自然搶到了優勢。有一位學生對於入讀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有些失望,入學後才發現班上人才濟濟、學習高手如雲;另一位五年前以全額獎助學金入讀普林斯頓大學的孩子表示,他在學校裡要拼個「成績中等」都很辛苦,與當年在紐西蘭讀中學時集天才、菁英美譽於一身的風光絕對無法相提並論。
 
    2012年9月29日的本專欄篇名是《名校歷險記,琴娜娜的「哈佛餘生啟示錄」》,哈佛錄取她,她嚮往哈佛,互相錯估了對方。琴娜娜不堪回首話當年:「我能拿出來說的,只有戰勝我自己的事情。」寄語正在申請美國大學的學子們,盡力了,就沒有遺憾!
 
如果比爾蓋茲念完了哈佛,依然有今天的微軟帝國嗎?
 
    有些家長說:「花了大錢,有機會去美國讀大學,當然要讀名校。」進入職場或創業,名校的確是一塊不錯的敲門磚。不過,名校和學歷不等於能力,它絕不是「複製成功」的保證,結果如何視個人的態度和能力而定。前往美國讀大學,最有價值的事情是去到一個日新月異、與時俱進的大世界,藉以拓展自己的專業視野和人生格局。
 
    美國有多位拒絕名校的成功企業家,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當屬個中翹楚。蓋茲高中時就在電腦程式語言方面展現天分,同時收取費用為美國西北部太平洋地區的公司撰寫電腦代碼。申請大學時他選擇了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他有三種志向:去耶魯是為了政治,上普林斯頓是為了當電腦工程師,選擇哈佛是為了數學。結果他被常春藤三巨頭同時錄取。
 
    在哈佛,他發展出了自己的學習模式,只上自己沒有選修的課程,只聽那些與實際選修課時間重疊的課程。1975年春天完成大二學業時,因為自己和朋友合作的「電腦程式語言研發」面臨一個關鍵性的階段,加上MITS公司的工作誘惑,他離開了哈佛。1976年春天又回校念完兩個學期,但始終缺了兩個學期而未能從哈佛正式畢業。2007年6月蓋茲回哈佛接受榮譽學位,演講時對著聽眾席中的父親說:「這一刻我等了30年,爸爸,我對您承諾過,我會回來拿到自己的學位。」
 
    蓋茲了解自己能做什麼、該做什麼、方向在哪。一個人的成功,除了天分和努力,還需要幾分運氣;但是,成功絕非偶然。如果蓋茲當個乖寶寶念完哈佛,依然有今天的微軟帝國嗎?同樣的道理,如果喬布斯(Steve Jobs)非名校不讀,依然有今天的蘋果帝國嗎?
 
人生的明燈,可能在人跡罕見的那一條路上
 
    美國詩人佛斯特說:「林中兩條叉路,而我──我選了人跡罕見的那條,一切都因此而不同。」智者之語、孩子內心深處的吶喊,指出了人生明燈之所在,或許,它就在人跡罕見的那一條路上。

(資料來源 : 紐西蘭 中文先驅報《張老師談教育》專欄  2013年11月2日 星期六 C1版)

真誠、個性化、觸動人心的申請論文,讓孩子勝出

6/5/2017

 
Picture
 
    幾年前同時被多所美國名校本科錄取的Alice說:「我收到了多位大學招生官的親筆留言,包括哈佛在內,他們都提及我的申請論文。在眾多的申請人當中,他們記得我。」這就是申請論文的魅力。
 
你是誰?大學要了解數字和分數後面的你!
 
    College Application Essays(申請論文)流行的是給一段提詞(Prompt),學生針對提詞去發揮。美國大學本科自2013年開始採用新版本的共同申請系統(CA4),學生必須從下面5個提詞中任選一個,寫成一篇250~650個字的申請論文:
  1. 有些學生因為某種背景或經歷,形塑出他們目前的身分特質,如果在申請過程中未能表達出來,這樣的申請是不完整的。如果這聽起來像你,請把你的故事寫出來分享。
  2. 描述你經歷失敗的事件或時刻,它如何影響你?你從中學到了什麼?
  3. 回顧當你挑戰一個信仰或想法的時刻,什麼促使你這樣做?你還會像當初那樣做決定嗎?
  4. 描述一個你非常滿意的地方或環境,你在那裡做了或經歷了什麼?這地方對你的意義何在?
  5. 討論在所處的文化、社區、家庭內,你所取得的一個正式或非正式的成就、或經歷的事件,這個成就、事件如何標誌著你從童年邁向成年的過程?
 
    申請UC柏克萊、UCLA等加州大學系統時,學生必須提交的兩篇申請論文如下:
  1. 描述你的家庭、社區或學校,請告訴我們,你成長的世界如何塑造你的夢想和抱負?
  2. 告訴我們一個對你重要的性格、才能、成就、貢獻或經歷,這個特質帶給你怎樣的驕傲?它與你目前的狀況有什麼關連?
 
    審視上面列舉的申請論文命題,無一不是為了表達在課程難度、成績報告、標準考試、課外活動紀錄等申請材料中無法呈現的申請人特色,這也是申請者與招生官唯一一次溝通、唯一一次對話的機會,一定得好好把握。很多學生在故事或經歷的過程描述花太多的篇幅,反而輕忽了大學招生官最關注的事項:你面對問題時的心態、事情如何改變你、領悟了什麼、從中學到了什麼。
 
    有些學業成績和SAT考試拔尖的學生,在申請論文中依舊談論學習、苦讀或績優得獎的經驗,以致喪失了展示自己全方位優秀的機會。我曾經遇見過一位這樣的學生,接受升學顧問的建議後更改選題,以在孤兒院做義工時經歷的小故事為主軸,重新寫出一篇溫馨感人的申請論文,最終獲得包括哈佛在內的多所名校同時錄取。
 
申請論文貴在真誠,編造或抄襲躲不過鷹眼
 
    共同申請表(CA4)針對申請論文的說明指出,申請人應就給定的選題,清晰、精確地展示「表達自我」的能力,同時讓自己的聲音脫穎而出,招生官將藉此了解你是怎樣的一個人。
 
    參與共同申請系統的每一所大學都會額外要求申請人,針對該大學填寫一份「補充申請表」,其中的重頭戲依然是各校單獨命題的「申請論文」和「簡短問答」。曾擔任史丹福大學招生辦主任的Robin Mamlet提醒申請人,招生官通常將共同申請表、補充申請表的「申請論文」和「簡短問答」放在一起審閱,它們都屬於同一個組成部分,因此,你需要平衡所有文章的內容。
 
    遵守字數的限制,不要以為簡短的回答就是簡單的答案,它往往需要更精練的寫作技巧。由於這些文章通常不是在一個短時間內一氣呵成,要避免前後矛盾的現象。有一位資深顧問表示,申請人自己寫,用真誠的心去寫,是防止矛盾產生的最佳保證。
 
    Robin Mamlet強烈不推薦那些吹噓申請論文可以「操縱」的指引書籍,她說得妙:「你不會在其他人的作品中看到能訴說自己大部份情況的故事。」抄襲呢?利用Turnitin軟件就能立即判斷出來。這位資深的招生辦主任說:「招生人員閱讀了成千上萬篇申請論文,他們知道高中生的文章讀起來是什麼樣子,他們都是精通在申請中找出偏差的專家。」
 
    有一年,西北大學補充申請表的一個「簡短問答」是:「西北大學或下屬的某一個學院具有哪些獨特品質?使你下決心來申請。你將如何利用這些你所認定的品質?」有一位申請「醫學院直通車」名額的學生回答:「西北大學醫學院的學生都能相親相愛、互助合作,……。」我邀請的顧問熟悉美國醫學院的生態,立即要求這個紐西蘭學生做完了「研究西北大學」的功課後再來回答這個問題。
 
    好幾年時間,名校Wellesley學院的申請者中,有很高的比例在「申請短文」中提及傑出校友Madame Chiang Kai-shek(蔣夫人)、Hillary Clinton和Madeleine Albright(1997年1月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女國務卿),有一位資深升學顧問認為,這是白寫了!招生官連續幾天看到這幾位傑出女校友的大名,這樣的申請論文怎能獲得青睞?
 
    有些申請人急於突顯自己的亮點,字裡行間讓閱讀者感受到那一份自大、驕傲、狂妄,這和草草率率下筆的後果一樣,讓整篇論文失去了真誠的意涵。Robin Mamlet一再強調,真誠!真誠!真誠!才能讓大學聽到你的心聲。
 
避開爭議性、負面觀感的問題
 
    有一位學生在「申請論文」中強烈批判同學所說的一句話:「愚蠢的××,滾回非洲去。」這個故事可能帶給了招生官相當的不愉快和傷害,儘管他展現出正義感,堅決反對種族歧視,美國的大學一致拒絕了他。其他如宗教、政黨、毒品、犯罪、牢騷、低級趣味、豪華旅行、年少愛情等內容能避則避,也不要泛論天下大事打高空。
 
    回顧你的成長過程,一定有過刻骨銘心的感動時刻,鋪陳出來分享,展現你的真性情,也許這就是一篇足以小兵立大功的「申請論文」。有過這樣一篇絕妙的佳作,整篇都在描寫作者吃一根香蕉的過程,結果他上了哈佛。當然,沒有相當的寫作功力,我不認為你應該嘗試這種怪招。
 
    「申請論文」的價值在於展示寫作能力、表達思想。篇幅有限,本文僅能提示寫作的大方向罷了。

(來源: 紐西蘭 中文先驅報《張老師談教育》專欄  2014年7月12日 星期六 C1版)

周延又明智的選校,「大學申請」成功的起點

6/1/2017

 
Picture
  
    本文標題第二句的「大學申請」改成「美國大學申請」較為貼切,但是,文中討論的內容對於所有申請大學的高中畢業生都具有參考價值,我不想讓家長朋友們因為「美國」兩個字而失之交臂。
 
邁向目的之路,必先發現內心的召喚
 
    William Damon是美國國家教育科學院院士、史丹佛大學教育系教授,也是當今世界上研究人類 「各個年齡階段個人發展」最傑出的學者之一,他在近作《The Path to Purpose:Helping Our Children Finding Their Calling in Life》中指出,今天的年輕人普遍缺乏「動機來源」和「目的感」。
 
    這本書的中文譯名為《邁向目的之路》,William Damon強調,年輕人對目的的追求可以主宰他的一生,它不只賦予人生意義和快樂,也賦予了人生「學習與追求成就的動機」。「目的感」在順境的時候,能帶給人喜悅;在逆境的時候,更可以帶給人復原力。
 
    近幾年我的主要工作是輔導高中畢業生申請國內外大學,發覺有些學生毫無「目的感」,有些學生則以「被常春藤或其他頂尖大學錄取」為目標,後者可以稱之為「目的感」嗎?非也!因為學生們無法說服我為什麼這些大學才適合他、應該錄取他,因為他們原本可能展現的「挑戰快樂」徹底被「深層焦慮」所取代。
 
    前史丹佛大學招生辦主任Robin Mamlet認為大學排名導致了大學申請過程的「瘋狂」(Frenzy),使學生們只對排名前10或前15的大學感興趣,使大眾誤認為只有少數大學是通往成功人生的唯一道路。「大學排名」變成了學生們擇定目標的主要依據,阻止學生們去發現內心的召喚,也見證了William Damon在《邁向目的之路》一書中的憂慮。
 
選校四部曲,申請大學不再迷茫
 
    美國大學申請專家Robin Mamlet建議高中畢業生在申請大學的選校階段,應該採取「四步策略」Four-step Strategy),依序如下:研究自我(Research yourself)→研究大學(Research the schools)→做匹配(Make some matches)→平衡清單(Balance the list)。
 
    很多紐西蘭學生選校的唯一策略是「類比」,簡單地按照自己的SAT分數、學校成績、學長或以前紐西蘭學生的申請成果,再參考《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的大學排名和College Board、Princeton Review等書刊的大學介紹,就完成了10所左右的選校。過去幾年,我多次要求學生大幅度調整選校,以免浪費時間去做一些沒有意義的努力。曾經有一位學生的自我感覺良好太甚,從排名1~10、11~20、21~30的大學分別挑選了7、3、2所,美國本土共有兩萬多所高中,夠資格這樣子選校的學生都沒幾位。Robin Mamlet說:「申請10所『高度選擇性』的大學,被錄取的機率絕不是申請1所的10倍。」
 
    選校四步曲的第一步是「研究自我」,先秤秤自己的斤兩,審視自己的興趣、個性、人生目標、學習能力、成績、朋友、家庭、畢業學校,問問自己:「你是誰?」試著從別人、從招生官的角度評估自己的競爭力。第二步是「研究大學」,你不能只針對原來熟知的那些大學,美國有近2700所四年制學院或大學,你應該根據大學的地理位置、氣候類型、城市型或鄉下型、學校規模(文理學院、研究型或綜合型大學)、校園文化、專業強項、體育或社團活動多樣性、招生限制條件等等,尋找自己喜歡的、適合的大學。通過這兩個步驟的交叉比對,適合申請人的大學數目應該已經縮減到20或更少。
 
    進入第三步,首先你必須冷靜列出最適合、最喜歡、最有利於畢業後發展等「優先考量事項」,一所一所做分析匹配,「暫時刪除」匹配性最低的若干所,最後留下10~12所。接著回到非常現實的問題,這些大學錄取你的機會有多大?如果沒有獎助學金,你的家庭負擔得起學費和生活費嗎?這就是「選校四步曲」的最後一個步驟──平衡並確定選校列表。
 
最後提交的選校應該包含四大類型
 
    Robin Mamlet建議,最後選定的學校應該包括四大類:第一類是「統計上可能達成目標的」(Statistical Reach),即使全面頂尖的學生,被史丹佛、哈佛、耶魯、MIT等「最高選擇性(Best Selective)」大學錄取也是一個概率性事件。除了「特招生」之外,沒有任何頂尖學生保證能被「最高選擇性」大學錄取。這一類大學應該屬於哪一級的大學,可以因申請人的綜合表現而異,有些人的Statistical Reach級別學校或許只是More Selective或Selective而已。Statistical Reach類別學校又稱之為「夢想型」。
 
    第二類是「可能錄取的」(Possible),指申請人被拒絕的概率高於被錄取的概率,一些條件相近的學生,他們的Possible類別學校可能有的被錄取、有的被拒絕。
 
    第三類是「很有希望錄取的」(Probable),申請人被錄取的概率高於被拒絕的概率。推薦信、申請Essay或申請人的某一項經歷、特質,甚至是申請人的「運氣」,都可能讓Possible或Probable二者產生翻轉的結果。
 
    第四類是「穩妥錄取的」(Solid),指申請人的條件、資格符合,基本上不會被拒絕的大學,這一類大學的特色是「錄取率偏高」。
 
    綜合考量錄取機率、學費及生活費支付能力之後,如果需要平衡調整,可以從第三步驟「暫時刪除」的大學中找回幾所遞補。假設最後確定要申請10所,四大類學校數目的合理分配就見仁見智了,從Statistical Reach到Solid,有人認為1、3、4、2較佳,有人採2、2、4、2;也有人乾脆擴充申請總數到12所,以增加申請成功的可能性和安全性。
 
    整個申請的過程其實不難,它只是繁瑣而已,也考驗著申請人的解決問題能力、時間管理能力、耐心和毅力。申請過程中學生除了小心翼翼、步步為營之外,在選校階段,父母、老師或顧問應該協助孩子發現內心的召喚、尋找邁向目的之路不可或缺的「動機來源」和「目的感」,這是申請成功的起點。


(文章來源: 紐西蘭 中文先驅報《張老師談教育》專欄  2014年6月21日 星期六 C1版)

美國大學申請啟動篇:常規、提前、滾動,如何決定?

5/22/2017

 
Picture
    有個孩子表示,美國大學本科的申請流程開始後,同時必須兼顧高中最後一年的學習和活動,他第一次體會到什麼叫做「蠟燭兩頭燒」。
 
事有輕重緩急之分,不斷地取捨與決定
 
    美國頂級升學顧問Fiske團隊分析,此刻七八月的暑假中,預備來年秋季入讀大學的大部分美國高中生在忙些什麼?他們努力搜索、研究、參訪、選定可能的目標大學;弄清楚這些大學是個別招生,或者隸屬於共同申請系統(Common Application)、UC系統等;瀏覽相關的申請網頁並註冊大學申請帳戶;做一份含近幾年課外活動、競賽紀錄等在內的簡歷(Resume或CV );分析申請論文、補充申請表論文或簡答問題並完成初稿;要提升SAT I或SAT科目考試成績的學生則加強眞題演練;進目標大學網頁查看或向學校諮詢獎學金、助學金申請的相關訊息。
 
    在申請啟動階段,列為第一優先的必然是「確認所有事項的截止時間」,同樣一件事的起始或截止時間常常因學校不同而異,錯過了截止時間是無可挽回、不該發生的失誤。
 
    其次,針對常規錄取(Regular Decision,RD)、滾動錄取(Rolling Admission,RA)、提前行動(Early Action,EA)、提前決定(Early Decision,ED)、限制性提前行動(Restrictive Early Action,REA),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整體表現,逐一比對申請清單上的目標學校,理性、務實地研判何種申請組合最具錄取優勢、最有利於獲得較高的財務資助。
 
認識各種申請計劃,別瞎子摸象!
 
    「常規錄取」的提交截止日通常是12月31日或1月1日,3月下旬或4月初得知錄取、拒絕或列於候補名單之結果。絕大多數學生是通過這個計劃提交申請並獲得錄取,向錄取學校承諾註冊入讀的截止日在5月1日,這一天特別稱之為National Candidates Reply Date。設有「提前申請」的學校,你必須在「提前申請」截止日之後才能做「常規錄取」的提交動作。
 
    「滾動錄取」最早的提交時間是8月開始,學校受理後儘快開始審核,通常經4~8週即告知結果。排名40之前的學校幾乎不提供滾動錄取,這種申請計劃級別的學校比較不受菁英學生的青睞,美國很多中等優勢的學生會盡早做「滾動錄取」申請,以爭取錄取、宿舍名額或獎助學金的機會,反正在5月1日之前向學校做出是否入學的承諾即可。
 
    「提前行動」的第一輪通常在11月1日截止申請,確切日期以學校官網的最新訊息為準,一般在12月中旬即得知錄取、拒絕或延遲錄取(合併於常規申請再審查一次)的結果。
 
    以上三種申請計劃都屬於「非限制性計劃(Nonrestrictive Plans)」,對學生的申請不設定限制條件,學生被錄取了也可以放棄入讀,只要在5月1日前做出承諾即可。
 
    「提前決定」的截止日期、宣布審查結果和「提前行動」相似,最大的差異是學生必須簽署一份具有約束力的協議書,承諾之一是「不得向兩所或兩所以上學校同時做提前決定申請」,之二是「獲得錄取則必須註冊入學,同時撤銷向其他學校所提交之提前行動、滾動錄取或常規錄取申請。」如果學生深切考量獎學金或財務資助問題,簽署協議書之前要和學校做充分的諮詢溝通。
 
    「限制性提前行動」的截止日期、宣布審查結果和「提前行動」相似,不同的是,學生只能向一所學校做出「限制性提前行動」申請;「提前行動」申請呢?學生可以向多所學校做出「提前行動」申請的提交。和「提前決定」比較呢?「限制性提前行動」一旦被錄取,學生不必承諾入讀該校;這兩種申請方式被稱為「限制性計劃(Restrictive Plans )」。另一個問題是,做「提前決定」或「限制性提前行動」申請時,可以同時做其他學校的「提前行動」申請嗎?可以!
 
    去年常春藤三巨頭的哈佛、耶魯、普林斯頓一致提供「限制性提前行動」申請,其中頗有幾分競爭又妥協的意味。學生千萬不要以為違約重覆申請可以爭取更多名校的錄取機會,常春藤盟校和其他名校接到學生同意註冊入學的確認信後,5月2日起這些學校會共享彼此的錄取學生名單,誠信的瑕疵可能讓這樣的學生失去所有的入學機會。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不一定!
 
    提前申請一定有較大的錄取機會嗎?如果比對眾多名校同一年度的「總錄取率」和「提前申請錄取率」,後者通常是前者的兩倍或兩倍以上。常春藤8校在提前申請階段就錄取了當年入學新生總人數的40%左右。從表面的整體數字來看,提前申請似乎是較有利的選擇。
 
    紐西蘭學生的提前申請成果並不如想像中的好,更高的比例是在常規申請階段被錄取。學生個人實力、目標學校申請難度、目標學校提前申請錄取人數和錄取率、申請過程的效率和時間管理等等,這些才是決定提前申請成敗的主要因素。曾經有兩位畢業於同一所中學、各種條件相近的學生,一位堅持申請Stanford,另一位向錄取人數較多、錄取率大約33%的Cornell做「提前決定」申請;後者成功了,他快樂地過了一個超美好的聖誕假期;前者只好在常規申請中繼續煎熬,提交後還得焦慮地等待到三月底,最後的結果和前者相差不遠。
 
    提前申請的目標學校選擇非常關鍵,如果把所有的目標學校清單依錄取願望分成夢想組、匹配組、安全組,紐西蘭的學子們普遍傾向於夢想組學校,或許這些孩子在心態上已經做好準備,儘管機會不大,試試看無妨,反正還可以力拼常規錄取申請。美國孩子了解大學申請競爭之慘烈,提前申請中務實地把目標放在匹配組或安全組,成功的機會相對較大。
 
    目前正是美國大學本科申請的啟動階段,要做提前申請,請記住,你正與一群實力較強、比常規申請中平均實力更強的競爭者在較量。此刻,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嗎?不一定!


文章出處: 紐西蘭 中文先驅報《張老師談教育》專欄  2014年7月19日 星期六 C1版

《世界是平的》認知下,正視「教養的策略」

5/16/2017

 
Picture
  【每天早晨在非洲,都有一隻羚羊醒來;牠知道,一定要跑得比最快的獅子還要快,否則就會被吃掉。】
【每天早晨在非洲,都有一頭獅子醒來;牠知道,一定要撲上最慢的一隻羚羊,否則就會餓死。不論你是一頭獅子或一隻羚羊,當太陽升起,你最好快跑。】這是一則有名的非洲諺語。

    2005年,美國最有影響力的新聞工作者兼哈佛大學客座教授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寫了一本The World Is Flat(中譯本《世界是平的》),這本書更奠定了他在「全球化」和「未來趨勢」領域的大師級地位。他是三次普立茲新聞獎(Pulitzer Prize)的得主,目前是該至尊獎項的終身評審。

    《世界是平的》長居紐約時報、商業週刊和亞馬遜的暢銷書榜首;比爾蓋茲推薦過此書無數次,他說:「這是所有決策者、企業員工都必須讀的一本書。」許多大學校長在畢業典禮上推薦這本書,若干頂尖商學院要求新生報到前先讀完這本書。我要強調的是,這也是一本為人父母者一定要讀的書!如果您錯過了這本書,從某個意義上來說,您或您的孩子「已經」或「正在」成為非洲草原上那一隻被獅子捕捉的羚羊。這不是危言聳聽!

    佛里曼在此書開宗明義點出:《我正在睡大覺,好多工作都外移了》;大師讓你在瞬間感受到了「世界超快速變化」的脈動。緊接著,佛里曼進一步分析「抹平世界的十大推土機」,它們是:1.1989年11月9日,柏林圍牆倒下,世人開啟了視窗;2.1995年8月9日,創造網路瀏覽器和上網文化的美國加州小公司「網景(Netscape) 」公開上市;3.工作流軟件無止境地升級、普及;4.資源開放;5.科技業的外包;6.岸外生產;7.供應鏈和物流的發展;8.讓世界同步的「內包」;9.Google等資訊搜索;10.輕科技「類固醇」對上述諸大推土機的擴張加強。
​
    《世界是平的》描述「合作共贏的全球化趨勢」如何將「競爭」的限制和壁壘推平,使競爭變得更公平、創新變得更重要、合作變得更全面。其中,日新月異的「創新」更迫使排斥「競爭」的「壟斷」無法長存;喬布斯領導的「蘋果」正是以不斷的「創新」挑戰「微軟」的獨佔。顯而易見的是,《世界變平坦》的效應改變了全球的公司、機構、政府乃至國家,消滅了原有的壁壘,使組織層次變成扁平;佛里曼指引世人以這個視角,去觀察世界正在從圓變平。有一段書評貼切地表示:「只要有寬頻和雄心,不管你在哪裡,都不會被邊緣化。競爭的立足點變平等了,小蝦米和大鯨魚也可以平起平坐。」不是嗎?只要有一個iPhone手機,無論您身在世界的哪個角落,紐約麥迪遜花園球場的NBA球賽消息可以同步傳送給您。世界是平的!應變之道,我們每個人應該先推平自身或內心的壁障。

    佛里曼指出,《世界是平的》若不討論到父母的職責,就不完整。協助孩子們因應「抹平的世界」不全是學校或政府的職責,父母更是責無旁貸。父母必須了解小孩成長的世界是什麼樣子;也要讓孩子理解到該付出什麼代價,將來才會有競爭力。長年生活在美式民主社會的佛里曼也不諱言,新一代的父母要有嚴格要求小孩的心理準備。他說:「這個時代,或許你得沒收電玩、iPod,關掉電視,叫小孩去用功。……認為小孩在學校不該吃任何苦、操任何心、受任何挫折,這是我們社會正在滋長的一顆惡性腫瘤。假如我們不改,我們的下一代在抹平的世界中就會遭受天大的震撼,撕裂整個社會。」

    佛里曼在《父母的職責》一段的結尾中警告:「世界正在繼續被抹平,這個趨勢是擋不了的。如果你不好好充實自己、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就沒有辦法去參加那個『千萬個知識中心』大連結的世界,你的生活水平就會下降。」抹平的世界裡最可怕的是,創意人才、CEO、跨領域的思維腦力勞動者「非常不成比例地」瓜分掉大份額的經濟蛋糕,貧富的懸殊勢必持續擴大。

    與世無爭的世界已經遠去!抹平的世界是一個充滿競爭與合作的世界,也是擁有無限機遇和商機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中,缺乏想像力和創意是沒有競爭力的,逃避競爭就是放棄機會。知識、創意、能力、勇氣和品格五大特質在財富的創造中將居於四兩撥千斤的核心地位。

    一個非常的時代來了,為人父母者一定要有「教養的策略」。人類歷史上,沒有一個時代像今天的父母如此需要學習和成長;在抹平的世界裡,孩子也比任何時代更需要父母在經濟、智力和情感方面的支持。在此鄭重推薦一本難得一見的「教養策略」好書──《梁旅珠教養書》,梁女士從小時候的「生活教育」和「正確習慣」調教起,孩子成長路上的全面優秀自然水到渠成。該書副標題《教出錄取哈佛、史丹佛七大名校女兒的教養秘笈》險些誤導了我錯過此書。何來「誤導」?且待下回分解。
​

正確體驗「寄宿家庭」,孩子成長的契機盡在其中!

12/20/2016

 
Picture





​幾年前,我接手處理一個轉換環境學習的孩子,應該在國內就開始了,長期以來這孩子有些心理障礙。
有一個來自教會的家庭接納了他,願意以家庭的關愛,讓家裡兩個年齡相近的孩子陪他走心理創傷療愈之路。 看了寄宿家庭的歡迎信,我非常感動,這孩子很幸運,他遇見了生命中的貴人。
 
為什麼要做「寄宿家庭」? 他們值得信賴嗎?
 
    做為全球五大英語系國家之一,相對之下,紐西蘭擁有健康、乾淨、安全、友善的環境特質,優質寄宿家庭的比例也較高。 不過,在北半球暑假、寒假期間前來遊學的學生暴增,原本供應長期留學的寄宿家庭已經不足,這幾年關於寄宿家庭的抱怨略為增加,瞭解之後,一部分肇因于認知上的差異,有些則是對寄宿家庭存在不正確、不實際的期待所造成。 如果學校的經驗和資源不足,連寄宿家庭的二軍、三軍都派上用場了,當然會衍生出一些偏差。 事實上,在房價高漲的奧克蘭地區,現階段能找到一個安全友善、提供流利英語環境的寄宿家庭就已經不錯了。
 
    願意扮演「寄宿家庭」的角色,主要動機之一當然是為了多一份家庭的收入。 多年來我接觸過眾多的洋人寄宿家庭,除了經濟上的考慮之外,有些家庭很享受接待不同國家年輕人所得到的樂趣,有些家庭藉此協助社區或孩子的學校推廣國際教育,有些獨居的老人希望有個聊天的伴,有的家庭期待自己的孩子有個年齡相近的學習夥伴,也有少數家庭盼望孩子能借機學點中文。 本文開場白故事中的家庭,他們更多了一份高貴的愛心。
 
    新 西蘭教育部 NZQA 在本月份發佈 了 2016 年版本的 「 照護國際學生行業規範 ( The Code of Practice for Pastoral Care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裡頭對於教育機構、寄宿家庭和留學業者都訂定了明確的遵守規則。 能正式擔任「寄宿家庭」,代表著被肯定和經過認證,他們不希望因為疏忽職責而被除名,基本上,優質學校或負責任的「國際學生部」所安排的寄宿家庭是可以信賴的。
 
展現包容、尊重與同理心,別把寄宿家庭當飯店!
 
    華人孩子入住洋人寄宿家庭,由於文化背景、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的差異,再加上語言隔閡,對雙方都是一種衝擊,這有賴於發揮尊重與同理心才能化解。 有經驗的寄宿家庭,通常在一段時間內還可以包容一些不和諧、不合理的現象,如果寄宿的孩子毫無調整的跡象,不愉快或衝突就發生了。
 
    某些孩子有一種心態,我付了寄宿家庭錢,就應該可以如何如何。 曾經有一個短期遊學的孩子,初到幾天平均每天喝掉兩公升牛奶,把牛奶當開水喝。 有的孩子把在自己家裡的一些生活習慣帶來了,例如沒有隨手關燈的習慣、取用東西不放回定位、用甩門的方式關房門車門、......。 有的孩子從來不整理自己的房間、起床後沒有鋪床的習慣,錯把寄宿家庭當成飯店,家裡多了一個髒亂的死角,愛整潔的寄宿家庭當然覺得不舒服。
 
    很多寄宿家庭常常抱怨下列事項:學生毫無節制地使用互聯網流量,主要用於下載電影或音樂;冬天時整晚使用電暖器( Heater ),本地人的習慣通常是睡覺前暖一下房間,臨上床前就關掉; 洗澡得洗上一個小時,耗用了供多人使用的熱水,而且,洗完澡之後不知道應該把潮濕的淋浴間刮理一下;非必要或未征得同意,使用寄宿家庭的電話座機撥打手機,產生了額外的電話費用。 更可怕的是,曾經有學生忘記關掉廚房的爐子開關而差點釀成火災。
 
    華人孩子一到洋人寄宿家庭,通常第一眼就被看穿的就是「生活自理能力」,和同年紀的洋人小孩一比,高下立見。 早餐時烤好土司麵包、倒好牛奶、加上燕麥片,洋人青少年都得自己來,沒有人應該伺候你。 如果寄宿家庭提供了做午餐的三明治材料,除非寄宿家庭堅持為全家統一製作,否則就應該自己動手。 曾經有寄宿家庭抱怨,「叫起床」變成了Home爸、Home媽上班上學日每天的第一件苦差事,Home媽說,這孩子每晚狂玩電腦遊戲到半夜且不聽制止,怎能按時起床? 建議有意送孩子出國留學的父母,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就從今天開始!
 
    「 照護國際學生行業規範 」中稱呼寄宿家庭為 Homestay Family ,這裡是孩子在海外的「家」而不是宿舍或飯店,孩子應該先把自己當成這個家庭裡的一份子。 Home爸、Home媽也擔負著孩子的安全職責,因此,學生在外的行蹤、返家時間、計畫邀請朋友到家裡來、身體不適等等事情都必須告知寄宿家庭,這是對寄宿家庭必要的、基本的尊重。
 
    寄宿家庭每一天的生活,多多少少都存在著孩子對以往生活的質疑或挑戰,初期的不適應是正常現象,父母和孩子都要調整心態,不要輕易地把「不適應」錯轉成「抱怨」。 所以,能夠正確體驗寄宿家庭的生活,則成長的契機盡在其中。
 
是否擁有快樂的寄宿家庭生活? 關鍵在於「溝通」。
 
    是否有不稱職的寄宿家庭? 當然有! 也許學校做訪視的時候疏忽了,也許有些狀況改變了。 學生遇到問題時,先試著自己與寄宿家庭溝通。 切記,溝通時要理性且注意禮貌,千萬不要擺出一副興師問罪的架勢。 溝通無進展,再告知學校國際學生部的老師出面處理。 在抱怨寄宿家庭時務必要誠實,不要將問題誇大,一定要理性地說明事情經過和自己的看法、期待,才能得到最佳的協助。
 
    擅長溝通的孩子較容易擁有快樂的寄宿家庭生活,與寄宿家庭像家人一般融洽相處,就不至於一回到家就把自己鎖在房間裡,這樣經常與寄宿家庭的家人溝通,英文的進步必然較快。 我常常告訴遊學或留學的孩子,不要擔心別人取笑你說錯了、說不好,臉皮越厚,英文的進步就越快。
 
    很多家長或孩子在出國前就對 于「寄宿家庭」預設 了 一大堆限制條件,最常見的是:沒有貓狗寵物、雙親家庭、歐裔白人家庭、有同齡孩子、不吃牛肉、住在學校旁邊等等,甚至還有對 Home 爸、 Home 媽的職業做出特別要求的。 坦白說,很多想法都是一廂情願的幻想,單單一個「沒有貓狗寵物」條件,至少80%的優質寄宿家庭就無緣了,我曾經見過被學生以「完美」形容的單親和毛利裔寄宿家庭。
 
    良好的 Social Skills (社交技能)是當今成功人物的必備特 質, 「溝通」是其中的至尊。 與寄宿家庭溝通良好,心情愉快了更可以提升學習情緒和生活品質。 多年來我始終關切留學生的心理素質,少不更事的孩子遠離父母家人,心情難免有跌宕起伏的時候;若打算讓孩子出國留學,從小就應該培養孩子「如何與自己溝通」,這種能力似乎更加強大、 更為重要,您認為呢?

堅持力即品格力,堅持的力量大於聰明的力量

6/15/2016

 
​紐西蘭 中文先驅報《張老師談教育》專欄  2015年11月14日 星期六B1版
 
因為堅持,他破解了「費馬最後定理」
 
    50多年前的某一天,有個10歲的男孩在沙灘上玩耍,無意中瞧見鄰居小孩帶來的數學童書,其中有一題是關於法國數學家費馬(Fermat)的「費馬最後定理(Fermat’s Last Theorem)」,這是費馬在300多年前的最後一個推論,它的內容是:X^n + Y^n = Z^n,如果n > 2,則X、Y、Z沒有正整數解。從此刻開始,沙灘上的小男孩立志要證明這個推論。
 
    這個男孩就是Andrew Wiles,他從小學、中學、大學到研究所一路熱衷於數學研究,曾經在牛津大學研習過,獲得劍橋大學博士學位後於80年代轉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當時普林斯頓的新進教師在職六年之後,獲得長期聘約之前必須先通過研究成果審核。Andrew Wiles獲得長聘後,好幾年的時間,他的研究成果一片空白,一般的研究幾乎都停擺,有些同事和學生抱怨這個懶惰傢伙真是摸魚摸到家了,其實,他早已回頭專心於研究如何證明「費馬最後定理」。
 
    Andrew Wiles為什麼要低調、偷偷地繼續「費馬最後定理」的鑽研呢?二十多年的堅持,這個困擾數學家三百五十多年的問題似乎快要被破解了,除了研究助理Richard Taylor之外,幾乎沒有人知道他的研究進展,這是他的另一個堅持,因為擔心最後的關鍵時刻出現一個更厲害的高手,一下子就超越了自己。
 
    Andrew Wiles和助理嚴謹地增修補正5年前轟動一時的論文,在1994年9月19日早上重新發表,困擾全世界數學家350多年的「費馬最後定理」終於揭開了神秘面紗。從當年沙灘男孩到普林斯頓數學教授的31年堅持,整個過程漫長、曲折、非凡、動人又富於戲劇性。這個震撼人心的時刻,上帝跟他開了一個玩笑,他的年齡恰好越過了「菲爾茲獎(Fields Medal)」受獎人不得超過40歲的上限。因為「諾貝爾獎」未設立數學獎項,「菲爾茲獎」就是數學界的桂冠而有「諾貝爾數學獎」之稱。
 
    數學論文的發表變成了《紐約時報》頭版頭條,這可是史無前例的,Andrew Wiles被譽為當代最偉大的數學家。後來,「菲爾茲獎」委員會頒贈他一個至今唯一的「菲爾茲特別獎」。很多人說,他的人生路就是一條直線,彎都不必彎,頭都不用回,他就是為了破解「費馬最後定理」而生。因為堅持,終於成就了Andrew Wiles這樣一位數學大師。
 
堅持是一種態度、一種能力,是成敗之間的分水嶺
 
    美國棒球史上最有名的球員之一Babe Ruth說:「你無法擊倒一個永不放棄的人。」20世紀的偉大拳擊手Muhammad Ali說:「在擂臺內或擂臺外,倒下並沒有錯,錯的是停留在地上。」已故的英國首相Winston Churchill說:「成功不是結局,失敗也不是災難,持續的勇氣才是最重要的。」一位社會改革者說:「平凡的智力加上非凡的堅持,所有的事情皆可達成。」一位勵志講師說:「百分之九十的失敗者實際上並非被擊倒,他們只是放棄。」
 
    美國資深記者Paul Tough長期研究品格教育、成就落差、親子教養和貧窮等問題,他的文章散見於許多知名雜誌,也經常為《紐約時報》撰寫社論。他在2012年出版了《How Children Succeed(孩子如何成功)》,書中引述心理學家的研究,24種人格特質中,有七種人格特質最能夠預測孩子未來的「生活滿意度」和「高度成就」,它們是毅力、自我控制、熱忱、社會智慧、感激、樂觀、好奇心。
 
    Paul Tough稱呼這七種特質為「品格力」,一個人要具備堅持到底的精神,顯然和其中的毅力、自我控制、熱忱、樂觀等四種品格力密切相關,區區專欄不足以逐一暢論,僅以樂觀一項做說明。
 
    社會心理學家Albert Bandura指出,一個人面對困難與挑戰時,「堅持」的背後必有良好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來支撐,「自我效能感」是由能力、信心所組成,而能力、信心二者的交集正是樂觀品格的基石,因此,樂觀品格是促成「堅持力」的要素之一。
 
    耐人尋味的是,預測孩子未來成就的七種「品格力」大部分和「堅持力」相關,這些品格力竟然沒有一個直指聰明或IQ。從許多成功人士、哲學家或心理學家的至理名言,我們洞見了「堅持」不但是一種態度、一種能力,它更是成功者與失敗者之間的分水嶺。
 
培養強大的堅持力,孩子可以美夢成真
 
    幾天前一對父子來訪,孩子剛剛念完大學一年級,在奧塔哥大學醫學預科的學業成績拔尖,加上UMAT考試99%之絕對優勢,已經確定了可以在醫學系或牙醫系二者中擇一就讀。眾多學生當中,為什麼這個孩子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
 
    移民來紐西蘭,孩子從Year 7讀起,6年多的時間,孩子主動參加輔導課,而且從不缺席。受限於英文是第二語言,Year 9就讀於Auckland Grammar School的C班,Year 11起進入A班並且持續到畢業。他明白語文的學習沒有捷徑,只能憑著努力再努力來迎頭趕上;有一位數理老師的英語口音稍重,他認為多聽幾堂課就完全無礙了。所有任課老師一致讚賞他的堅持與努力,最好的學習夥伴Alex也變成了牛津大學化學專業的新鮮人。
 
    孩子的「堅持力」要從小、從日常生活中培養起,怎麼做呢?1.孩子專心于遊戲或讀書時不要去打擾他,2.鼓勵並陪同孩子一起戰勝困難,3.養成孩子做事有始有終、凡事不半途而廢的好習慣,4.支持孩子從事感興趣的、有益身心的課外活動和才藝學習,5.重視孩子的規律化生活和時間管理觀念;這些做法可以讓孩子在生活的潛移默化中把「堅持力」自然而然地建立起來。請注意!拒絕讓孩子面對困難、逆境或挫折,或者是寵溺、凡事代勞等等,這些都是培養「堅持力」的大敵。
 
    兩個男孩的「醫學人生」和「牛津人」美夢成真,他們憑著「堅持力」把原來的「第二語言」英文提升到「第一語言」的水準,更見證了「堅持的力量大於聰明的力量」。

「英文好」只是起步,「批判性思考能力」才是關鍵!

6/14/2016

 

「英文好」只是起步,「批判性思考能力」才是關鍵!
紐西蘭 中文先驅報《張老師談教育》專欄  2015年11月21日 星期六B1版
 
學霸只能寫出平凡的「課堂作文」,為什麼?
 
    由於工作上的需要,我和多位元中學英文老師或申請大學的論文指導顧問經常接觸,「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通常是我們的主要話題。很多在學校裡英文成績優秀或SAT高分學生,寫出的「美國大學申請Essay」竟然只是平凡的課堂作文,有些甚至可能讓招生官瞄一眼就會被扔進「拒錄」的材料堆裡。為什麼?問題出在生活經驗、心態或思考能力。
 
    美國大學共同申請表中有這樣一道Essay選題:「描述你經歷過的失敗經驗,這件事如何影響你、你從中學到了什麼?」很多紐西蘭孩子的成長過程一路平順,總想不出什麼值得一提的失敗故事。有個孩子堅持寫一次被蜘蛛嚇著的經驗,他堅持「懼怕蜘蛛」是一種失敗(Failure)經驗,甚至質疑顧問為什麼無法認同這個故事。
 
    許多美國大學的申請表中都有這個問題:「為何選擇我們的學校?」有些學生說,我的學長就讀于這所學校,學長說很不錯。也有很多學生回答,因為這是一所排名很靠前的名校。曾經有一位哥倫比亞大學的招生官指出,每一次他看到:「離哥倫比亞大學不遠的地方就是紐約中央公園和大都會博物館,……。」嗯!這學生不是為了「哥倫比亞大學」才來這裡,不用再看下去了。
 
    「為什麼要來英國念國際關係專業?」一位持中國護照的紐西蘭PR學生在申請檔的「個人自述」中回答:「我在中國念小學的時候,歷史老師告訴我,英國侵略中國,……。」來自英國的升學顧問覺得困惑,這孩子到底想不想去英國讀書?顧問建議刪掉這一段,孩子卻認為這樣的回答與眾不同,一定有招生官因為這個答案而特別欣賞他,顧問回答:「是的,一定有!不過,可能不多。」
 
    有一個學生在美國大學的申請Essay中描述自己親身體驗的多次種族歧視故事,最近一次是班上同學對一位非洲裔同學說:「滾回非洲去!」他挺身而出和這位出言不遜的同學論戰一場。「正義感」並未使他贏得招生官的青睞,十多所大學的申請結果全軍覆沒。本來「種族歧視」就是一個富爭議性的危險議題,招生官或許認為作者太矯情了,更糟的是,閱讀者可能懷疑是否你自己有問題,為什麼你總是碰上這種惱人的事情?
 
    孩子的英文已經是第一語言,平常喜歡閱讀,一般的英文寫作流暢,詞彙量大,學校老師也認為孩子的英文成績很好,家長朋友或許以為不用擔心了,其實,關鍵時刻才能見真章。學霸只能寫出平凡的「課堂作文」,因為,他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不佳。
 
何謂「批判性思考」?如何培養這種能力?
 
    批判性思考的英文是Critical Thinking,它是一種涉及批判、分析、評估的思辨活動,進行的時候必須充分運用大腦的運作,其過程包括集中注意力、將事物分門別類、篩選和判斷等。
 
    英國學者Stella Cottrell在《Critical Thinking Skills》一書中說,「批判性思考」要談論的是一套方法,藉此循著特定的步驟去檢視各項證據。經過有系統的分析,多疑的人更有理由信任眼前的結果,容易相信的人則學到「合理懷疑」的必要性。因此,Stella Cottrell反對在學習「批判性思考」的過程中刻意強調一個人的天性或個性。「批判性思考」過程講究的是「方法」,既然有方法,批判性思考的技巧就可以因為練習、培養而增進。
 
    基本上,批判性思考就是一個論證(Argument)、講理(Reasoning)的過程,如何培養批判性思考能力呢?可以從幾種技巧和態度的練習開始做起:第一,具備相關事情的基本知識;第二,練習歸類、選擇、區分、比較、對比等技巧;第三,分析瞭解自己持這種觀點的理由;第四,以同理心客觀分析他人的觀點;第五,練習重建或修正自己的觀點;第六,做好情緒管理,因為憤怒、焦躁、憂慮或悲傷等情緒容易導致誤判。
 
    研究「批判性思考」成就非凡的Stella Cottrell提醒我們,有幾個因素是建構「批判性思考能力」的障礙,它們是:1.誤解批評的真義且專挑缺點;2.高估自己的理論能力;3.缺乏方法、策略或練習;4.迷信盲從專家而不敢、不願批評;5.強烈的情感訴求,因此而影響思路或降低推理、證據的說服力;6.誤把資訊當成瞭解;7.預先存在抗拒心理;8.不夠注意細節而影響判斷的精確性。
 
    美國學者Ennis指出,「質疑」和「理性思考」兩種能力是構成「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基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不乏思辨機會,父母應該運用上述Stella Cottrell提出的六種技巧、八項提醒,以積累孩子的「批判性思考能力」。此外,時下流行的辦論、模擬聯合國、青年國會等課外活動,更可以積極培養學生分析議題、求同存異、談判磨合、解決衝突的能力,這些都是「批判性思考能力」的體現。
 
    如果您以為孩子長大了就自然而然擁有這種能力,請記住這句話:使人成長的不是時間,是用心,是投入,是痛苦試煉後的反思。
 
語文素養,孩子未來競爭力的關鍵!
 
    人間從來不缺風花雪月的優美文學,煽情而觸動人心的文章俯拾皆是,這些往往是初階的「語文素養」而已。多年來關注中國高考作文、美國SAT、紐澳醫學院UMAT考試,我發覺,中國高考作文分數代表的是語文應試能力,更多呈現的是考生的文學水準而非議論水準;顯然,SAT、UMAT或美國大學的申請Essay寫作偏向于考核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這是東西方教育的本質差異之一。
 
    美國從2016年開始實施的新版SAT考試,Essay Writing考試時間50分鐘,比舊版的25分鐘寫作難度大為提高,考生必須先閱讀一篇文章,然後以4頁的篇幅分析文章,指出作者如何提出論點、論證的邏輯如何、說服讀者之技巧,考生的寫作和思考能力被要求提升到「評論者」的高度。
 
    美國的語文專家指出,具有88年歷史的SAT考試再度改革,它宣示的指標意義是:「批判性思考能力」是美國大學對學生語文素養要求的重中之重。我的認知是,不論孩子將來從事于哪一種專業,閱讀能力、表達能力、寫作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所組建的「語文素養」是競爭力的關鍵。

​2016年美國大學入學申請輔導啟動了!

6/14/2016

 

尊敬的家長朋友:您好!
    「美國大學申請」是一項非常繁瑣的系統工程,尤其以本科的學士課程部份為最,絕非考SAT、選定學校、提交申請表和所需檔的「表面功夫」即可得到圓滿結果,其中仍有許多屬於教育規劃、觀念認知、技術性層面的實質問題必須考慮。張老師多次走訪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和臺北的留學顧問,遍覽坊間數十種「美國大學申請指導」書籍,發覺只有真正瞭解美國教育現況、具有「申請實務經驗」的專家,才能避免對申請人造成誤導,才能讓申請人得到最好的成果。
 
    張老師的大學同學Jennifer旅居美國三十多年,她是史丹福大學分子生物學碩士,先生是史丹福大學PhD,三個孩子都曾經被多所常春藤名校同時錄取,最後分別就讀康乃爾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史丹福大學。一家五個人成功的申請經驗,以申請人為優先考慮的教育理念,使她成為最具實力、全方位的「美國大學申請專家」(本科生&研究生)。請注意!Jennifer是升學顧問,她不是留學仲介。北京、上海、深圳、臺北的多家留學公司一直在爭取她,感謝Jennifer!還是「老同學」的面子大,她已經加入了「張老師留學美國、英國顧問團隊」!
 
    通過2012年的輔導,Jennifer發覺紐西蘭家長和孩子的「名校情結」很深,對「選校選專業」存在著誤解和誤判,有些孩子的申請準備「起步太晚」,有些孩子對於Essay的選題、寫作技巧非常生疏,有些孩子對於「獎學金申請」不知所措,……。「成績欠佳」的申請者怎麼辦?如何「量身打造」進入最適合的學校?如何提前幾年為「留學美國」作準備?Jennifer認為,紐西蘭的孩子如果能獲得更多專業的協助,表現還可以更加亮麗。
 
    「張老師留學美國、英國顧問團隊」的服務專案涵蓋美國和英國的中學、大學本科、研究生之入學申請,細項內容包括綜合諮詢、準備階段規劃、選校選系、論文寫作、推薦信之準備、申請表之完善等等。Jennifer除了隨同張老師的「2014年美國頂尖大學名校訪問團」參訪大學之外,這幾個月更抽空拜訪了多所大學的招生辦公室,她也有幾位侄兒甥女輩正擔任常春藤或其它美國大學的招生官。具有這樣的資歷和專業、如此強大的智囊團,Jennifer是一位值得您信賴的顧問!
 
2012年至2014年由張老師和Jennifer聯手的申請輔導,成果耀眼,紐西蘭的孩子獲得哈佛、芝加哥、賓州、杜克、康奈爾、達特茅斯、JH、萊斯、UC柏克萊、UCLA、密西根、紐約等大學名校的錄取,見證了唯有專業、經驗和認真的態度才能創造好成績和好口碑。紐西蘭是前進美國英國名校的最佳跳板,果然名不虛傳!
 
    感謝您多年來對本中心的支持和關注!讓我們一起努力,陪著孩子們追求卓越。
 
    敬祝 闔府健康快樂!
StudyPRO國際教育顧問中心 敬上

在紐西蘭讀中學,選擇公立或私立?

1/19/2016

 
在紐西蘭 ,成功且具影響力的政治人物、專業人士、學者和企業家,學生時代大部分就讀於公立學校。紐西蘭 迄今並未發展出像英美國家一樣、教育實力驚人的菁英貴族中學。這裡的高中畢業生基本上又是「免試升大學」,入讀紐西蘭 八所大學的門檻不高。因此,孩子在中小學階段,該就讀哪一所學校?公立或私立?紐西蘭 的父母們困擾不大,住家附近的學區學校通常就是第一選擇。
  紐西蘭 的中學大多是公立,由政府資助。「私立中學」(Private/independent schools)為數不多,大部分設立在較大的都會區。很多私立中學隸屬於宗教團體,具有歷史淵源。不少前身或現在仍然隸屬於教會系統的私立學校,已經接受政府的大力資助,成為「整合中學」(Integrated schools)的型式,沒有學區限制,本地學生每年繳交紐幣三千到六千元即可入讀。這些學校依然維持本身的特色,例如天主教學校保留了宗教儀式和天主教教義課程;研究顯示,這些「整合中學」的教育績效是超值的。
  紐西蘭 公立中學平均的硬體資源、師資水平並不亞於一般的私立中學。除非私校高薪挖角,很多老師寧可選擇在公立學校任教。這個國家以平等的普及教育為主流,公校有責任接收學區內的所有學生,學生的水準和教養背景參差不齊,在都會區的公校則班級人數偏高,這些都為教學、管理和輔導帶來了一些難度,也導致學習風氣普遍不如私校。一部分實施入學考試的私立學校,學生的素質較整齊,小班教學讓老師可以更有針對性地施教,學生成績的提高較快、較顯著。
  有些公立學校因為學區內的家庭較富裕,加上優質傳統校風、校長領導有方、採行NCEA和劍橋雙軌課程,培養出了許多優於私校的拔尖學子。但是,另一些公立學校則因為單一的NCEA課程流失了優秀學生,或因學區內居民的弱勢社經背景,使這些公校學生的學習成效普遍不如私校。不公平嗎?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私校的家長們可是多花了不少銀子。
  這幾年紐西蘭 的中學教師罷課頻頻,不少公立學校老師加入工會後猶如找到了靠山,自我意識高張,校長領導學校不易。教育主管當局如果無能解決「學生受教權」受損的現象,私立學校的發展空間將繼續擴大。畢竟,教育的領域中,學生的權益應該擺在第一位,為師者如果只能以「學生的受教權」來交換需求,那麼,回歸市場機制是解決問題之道。
  現任英國首相David Cameron、Face Book創辦人Mark Zuckerberg、哈佛大學校長Drew Gilpin Faust、福特汽車總裁Henry Ford II、摩根史坦利公司創辦人Harold Stanley,甚至許多知名作家、諾貝爾獎得主、好萊塢明星和美國總統皆畢業於頂尖的貴族中學名校。這些真正的貴族私校入學難度高,學費更是嚇人;但校友捐贈母校的風氣很盛,對優質教育發揮了良性循環效益。
  美國的貴族化寄宿中學,每年學費平均約三萬二千到四萬美元,寄宿費用約8000到15000不等。但是,博士或常春藤名校級的優異師資、1:5的師生比例、超高質量的教學、完善的設備和生活設施、大部分教師以校為家,加上重視獨立性、判斷力、國際觀和人際網路的素質教育特色,使很多英美國家的父母們常常感嘆,這個世界果然是不公平的!
  紐西蘭 中小學的學校情況較單純。整體來看,除了一些歐裔學生人數比例較低的學校之外,紐西蘭 全國不論是城市與鄉村、公立或私立,不同學校之間的教育品質差距不大。而且,除了奧大等少數兩三所大學稍具領先及競爭態勢,其他大學或高等院校的差異很小。
  這樣的教育生態如何評論?平民化、普及化、平等化或庸俗化?各有不同的解讀,世界邊緣的紐西蘭人不在乎!依舊「自我感覺良好」。亞裔移民不相信、也憂心,讀書哪裡是這般輕鬆愉快的事情?「我們希望讓孩子脫離升學競爭的苦海才移民來紐西蘭 ,沒想到在這裡換成了陪孩子放牛,這樣的孩子有競爭力嗎?」一位來自中國的爸爸如是說。
  不少移民朋友對孩子的教育感到茫然又焦慮,選擇公校或私校即其一。在歐美紐澳等國,孩子就讀公立學校,與來自各階層家庭的孩子一起學習,可以體驗人生百態,藉以認識真實的社會和人生。小學到中學一路讀私校,這樣的同質性環境不見得對孩子的成長有利。
  家長應該依據經濟條件,再審酌孩子的學習情況、意願、興趣和未來的發展方向來選擇學校。在紐西蘭 ,有錢,您擁有較靈活的選擇;沒錢,您也有另一種不錯的選擇。教育績效常常遵循「用心比用錢有效」的準則!優秀是教出來的!孩子追求卓越的契機,更多地存在「家庭教育」之中。

  後記:

  7月14、19兩天的晚間7~8點,張老師在WTV電視28台《今日話題》節目中,接受主持人鄭經緯先生的全程專訪,暢談紐西蘭的教育問題。很多家長關注紐西蘭 的NCEA、劍橋、IB課程問題。張老師在2011年10月22日至12月24日每週六的C1版專欄中,連續以10篇特稿探討這三種課程制度,歡迎家長朋友們登入www.chnet.co.nz的先驅報網頁查閱!
<<Previous

    Author

    Write something about yourself. No need to be fancy, just an overview.

    Archives

    June 2017
    May 2017
    December 2016
    June 2016
    January 2016

    Categories

    All

    RSS Feed

首頁
關於我們
主題遊學
留學進修
張老師Blogs
熱門指南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聯絡我們

​TEL : 02-2370 2127
info@studyproLINK.com
​台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一段83號3樓之一
3F.-1, No. 83, Sec. 1, Zhongxiao E. Rd., Zhongzheng Dist., Taipei City 100, Taiwan (R.O.C.)

南十字星遊學留學有限公司
 southern cros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ervices LTD.

張老師留學中心

  • 首頁
  • 關於我們
    • 2018暑假遊學團 >
      • 奧克蘭大學城團ELA
      • 奧克蘭大學城團-活動課程
      • 奧克蘭英語學院 活動課程
      • 奧克蘭英語學院 密集課程
      • 奧克蘭公立中學團
      • 奧克蘭公立小學團
      • 劍橋倫敦雙城英語學院課程
      • 紐約茱莉亞英語學院課程
      • 波士頓松堡大學名校英文課程
      •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英文研習課程
      • 布里斯本國際學院課程
      • 倫敦大學學院UCL英語課程
      • 多倫多大學英語學院課程
  • 主題遊學
    • 成人遊學
  • 留學進修
  • 張老師Blogs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