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過盡千帆之後,方知「名校情節」並不實際
紐西蘭的八所大學,從世界排名、知名度、中學生的喜愛程度、入學難度等方方面面審視,奧克蘭大學是首選,奧塔哥大學居次。您知道嗎?三位出生於紐西蘭的諾貝爾獎得主,其中兩位分別念完坎特伯里大學、維多利亞大學的碩士課程後才分赴英國、美國繼續深造。畢業後三個月內的就業率,AUT則經常拔得頭籌。再從課程的獨特性和專業水準考量,懷卡托、梅西、林肯三所大學也都各擅勝場。孩子在紐西蘭適合讀哪一所大學?談不上什麼「名校情節」。 幾年前,矽谷的《聖荷西水星報》調查矽谷前150大上市公司,在美國取得大學學歷的公司執行長共116位,其中的三分之二畢業於美國公立大學,報紙關於這一則新聞的標題是《忘了常春藤名校吧!矽谷執行長多念公立大學》。請注意!2013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評選的美國大學本科綜合排名,公立大學僅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勉強位列第20,前面19所皆為私立大學,8所常春藤盟校盡在其中。 2012年《財富雜誌(Fortune)》選出的美國500大公司,498位執行長中(其中兩人同時名列兩家公司的CEO),46人擁有法律背景,其中8位畢業於哈佛法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南衛理公會大學、維吉尼亞大學法學院各有3位。這46位執行長按名字的第一個字母依序排列,公立大學法學院畢業者也不惶多讓,其執行長人數和主持的公司規模毫不遜色。 名校的典範令人景仰,崇拜名校乃人之常情。世界上更多的是「非名校畢業」的成功人士,他們可能會笑看蹉跎於一心一意追隨名校的學子們。不可否認的,取法乎上得其中,「名校情節」仍有或多或少的勵志效應。 人生有夢最美!要胸懷大志,更要知己知彼 紐西蘭學生申請美國大學時非常重視排名,有些成績中上、綜合表現平平者執意申請哈佛或其他常春藤級的名校。我擔心的是,他們期待太多、太高,是否承受得了夢想破滅時的挫折。 這幾年我深度接觸許多申請美國大學本科的紐西蘭學生,他們的過度期待和自我感覺良好來自於兩個「不了解」。第一,他們耳熟能詳的就是這些頂尖名校,紐西蘭的大環境和中小學教育在「面向全世界」方面做得不夠,學生的資訊來源貧乏、選校功課未做足,因此,他們不了解美國的大學。第二,他們不夠了解自己、不了解美國菁英層的中學生。 美國排名前10的大學本科每年共招收約15000名新生,美國有4萬多所高中,平均每3所高中才有1位畢業生能進入Top 10就讀。即使是Top 20,平均每一所高中能入讀的畢業生也不到1位。美國大學招收、組合每一屆新生的基本思維是「學生來源要多元化」,現階段紐西蘭的申請者自然搶到了優勢。有一位學生對於入讀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有些失望,入學後才發現班上人才濟濟、學習高手如雲;另一位五年前以全額獎助學金入讀普林斯頓大學的孩子表示,他在學校裡要拼個「成績中等」都很辛苦,與當年在紐西蘭讀中學時集天才、菁英美譽於一身的風光絕對無法相提並論。 2012年9月29日的本專欄篇名是《名校歷險記,琴娜娜的「哈佛餘生啟示錄」》,哈佛錄取她,她嚮往哈佛,互相錯估了對方。琴娜娜不堪回首話當年:「我能拿出來說的,只有戰勝我自己的事情。」寄語正在申請美國大學的學子們,盡力了,就沒有遺憾! 如果比爾蓋茲念完了哈佛,依然有今天的微軟帝國嗎? 有些家長說:「花了大錢,有機會去美國讀大學,當然要讀名校。」進入職場或創業,名校的確是一塊不錯的敲門磚。不過,名校和學歷不等於能力,它絕不是「複製成功」的保證,結果如何視個人的態度和能力而定。前往美國讀大學,最有價值的事情是去到一個日新月異、與時俱進的大世界,藉以拓展自己的專業視野和人生格局。 美國有多位拒絕名校的成功企業家,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當屬個中翹楚。蓋茲高中時就在電腦程式語言方面展現天分,同時收取費用為美國西北部太平洋地區的公司撰寫電腦代碼。申請大學時他選擇了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他有三種志向:去耶魯是為了政治,上普林斯頓是為了當電腦工程師,選擇哈佛是為了數學。結果他被常春藤三巨頭同時錄取。 在哈佛,他發展出了自己的學習模式,只上自己沒有選修的課程,只聽那些與實際選修課時間重疊的課程。1975年春天完成大二學業時,因為自己和朋友合作的「電腦程式語言研發」面臨一個關鍵性的階段,加上MITS公司的工作誘惑,他離開了哈佛。1976年春天又回校念完兩個學期,但始終缺了兩個學期而未能從哈佛正式畢業。2007年6月蓋茲回哈佛接受榮譽學位,演講時對著聽眾席中的父親說:「這一刻我等了30年,爸爸,我對您承諾過,我會回來拿到自己的學位。」 蓋茲了解自己能做什麼、該做什麼、方向在哪。一個人的成功,除了天分和努力,還需要幾分運氣;但是,成功絕非偶然。如果蓋茲當個乖寶寶念完哈佛,依然有今天的微軟帝國嗎?同樣的道理,如果喬布斯(Steve Jobs)非名校不讀,依然有今天的蘋果帝國嗎? 人生的明燈,可能在人跡罕見的那一條路上 美國詩人佛斯特說:「林中兩條叉路,而我──我選了人跡罕見的那條,一切都因此而不同。」智者之語、孩子內心深處的吶喊,指出了人生明燈之所在,或許,它就在人跡罕見的那一條路上。 (資料來源 : 紐西蘭 中文先驅報《張老師談教育》專欄 2013年11月2日 星期六 C1版) 幾年前同時被多所美國名校本科錄取的Alice說:「我收到了多位大學招生官的親筆留言,包括哈佛在內,他們都提及我的申請論文。在眾多的申請人當中,他們記得我。」這就是申請論文的魅力。 你是誰?大學要了解數字和分數後面的你! College Application Essays(申請論文)流行的是給一段提詞(Prompt),學生針對提詞去發揮。美國大學本科自2013年開始採用新版本的共同申請系統(CA4),學生必須從下面5個提詞中任選一個,寫成一篇250~650個字的申請論文:
申請UC柏克萊、UCLA等加州大學系統時,學生必須提交的兩篇申請論文如下:
審視上面列舉的申請論文命題,無一不是為了表達在課程難度、成績報告、標準考試、課外活動紀錄等申請材料中無法呈現的申請人特色,這也是申請者與招生官唯一一次溝通、唯一一次對話的機會,一定得好好把握。很多學生在故事或經歷的過程描述花太多的篇幅,反而輕忽了大學招生官最關注的事項:你面對問題時的心態、事情如何改變你、領悟了什麼、從中學到了什麼。 有些學業成績和SAT考試拔尖的學生,在申請論文中依舊談論學習、苦讀或績優得獎的經驗,以致喪失了展示自己全方位優秀的機會。我曾經遇見過一位這樣的學生,接受升學顧問的建議後更改選題,以在孤兒院做義工時經歷的小故事為主軸,重新寫出一篇溫馨感人的申請論文,最終獲得包括哈佛在內的多所名校同時錄取。 申請論文貴在真誠,編造或抄襲躲不過鷹眼 共同申請表(CA4)針對申請論文的說明指出,申請人應就給定的選題,清晰、精確地展示「表達自我」的能力,同時讓自己的聲音脫穎而出,招生官將藉此了解你是怎樣的一個人。 參與共同申請系統的每一所大學都會額外要求申請人,針對該大學填寫一份「補充申請表」,其中的重頭戲依然是各校單獨命題的「申請論文」和「簡短問答」。曾擔任史丹福大學招生辦主任的Robin Mamlet提醒申請人,招生官通常將共同申請表、補充申請表的「申請論文」和「簡短問答」放在一起審閱,它們都屬於同一個組成部分,因此,你需要平衡所有文章的內容。 遵守字數的限制,不要以為簡短的回答就是簡單的答案,它往往需要更精練的寫作技巧。由於這些文章通常不是在一個短時間內一氣呵成,要避免前後矛盾的現象。有一位資深顧問表示,申請人自己寫,用真誠的心去寫,是防止矛盾產生的最佳保證。 Robin Mamlet強烈不推薦那些吹噓申請論文可以「操縱」的指引書籍,她說得妙:「你不會在其他人的作品中看到能訴說自己大部份情況的故事。」抄襲呢?利用Turnitin軟件就能立即判斷出來。這位資深的招生辦主任說:「招生人員閱讀了成千上萬篇申請論文,他們知道高中生的文章讀起來是什麼樣子,他們都是精通在申請中找出偏差的專家。」 有一年,西北大學補充申請表的一個「簡短問答」是:「西北大學或下屬的某一個學院具有哪些獨特品質?使你下決心來申請。你將如何利用這些你所認定的品質?」有一位申請「醫學院直通車」名額的學生回答:「西北大學醫學院的學生都能相親相愛、互助合作,……。」我邀請的顧問熟悉美國醫學院的生態,立即要求這個紐西蘭學生做完了「研究西北大學」的功課後再來回答這個問題。 好幾年時間,名校Wellesley學院的申請者中,有很高的比例在「申請短文」中提及傑出校友Madame Chiang Kai-shek(蔣夫人)、Hillary Clinton和Madeleine Albright(1997年1月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女國務卿),有一位資深升學顧問認為,這是白寫了!招生官連續幾天看到這幾位傑出女校友的大名,這樣的申請論文怎能獲得青睞? 有些申請人急於突顯自己的亮點,字裡行間讓閱讀者感受到那一份自大、驕傲、狂妄,這和草草率率下筆的後果一樣,讓整篇論文失去了真誠的意涵。Robin Mamlet一再強調,真誠!真誠!真誠!才能讓大學聽到你的心聲。 避開爭議性、負面觀感的問題 有一位學生在「申請論文」中強烈批判同學所說的一句話:「愚蠢的××,滾回非洲去。」這個故事可能帶給了招生官相當的不愉快和傷害,儘管他展現出正義感,堅決反對種族歧視,美國的大學一致拒絕了他。其他如宗教、政黨、毒品、犯罪、牢騷、低級趣味、豪華旅行、年少愛情等內容能避則避,也不要泛論天下大事打高空。 回顧你的成長過程,一定有過刻骨銘心的感動時刻,鋪陳出來分享,展現你的真性情,也許這就是一篇足以小兵立大功的「申請論文」。有過這樣一篇絕妙的佳作,整篇都在描寫作者吃一根香蕉的過程,結果他上了哈佛。當然,沒有相當的寫作功力,我不認為你應該嘗試這種怪招。 「申請論文」的價值在於展示寫作能力、表達思想。篇幅有限,本文僅能提示寫作的大方向罷了。 (來源: 紐西蘭 中文先驅報《張老師談教育》專欄 2014年7月12日 星期六 C1版) 本文標題第二句的「大學申請」改成「美國大學申請」較為貼切,但是,文中討論的內容對於所有申請大學的高中畢業生都具有參考價值,我不想讓家長朋友們因為「美國」兩個字而失之交臂。 邁向目的之路,必先發現內心的召喚 William Damon是美國國家教育科學院院士、史丹佛大學教育系教授,也是當今世界上研究人類 「各個年齡階段個人發展」最傑出的學者之一,他在近作《The Path to Purpose:Helping Our Children Finding Their Calling in Life》中指出,今天的年輕人普遍缺乏「動機來源」和「目的感」。 這本書的中文譯名為《邁向目的之路》,William Damon強調,年輕人對目的的追求可以主宰他的一生,它不只賦予人生意義和快樂,也賦予了人生「學習與追求成就的動機」。「目的感」在順境的時候,能帶給人喜悅;在逆境的時候,更可以帶給人復原力。 近幾年我的主要工作是輔導高中畢業生申請國內外大學,發覺有些學生毫無「目的感」,有些學生則以「被常春藤或其他頂尖大學錄取」為目標,後者可以稱之為「目的感」嗎?非也!因為學生們無法說服我為什麼這些大學才適合他、應該錄取他,因為他們原本可能展現的「挑戰快樂」徹底被「深層焦慮」所取代。 前史丹佛大學招生辦主任Robin Mamlet認為大學排名導致了大學申請過程的「瘋狂」(Frenzy),使學生們只對排名前10或前15的大學感興趣,使大眾誤認為只有少數大學是通往成功人生的唯一道路。「大學排名」變成了學生們擇定目標的主要依據,阻止學生們去發現內心的召喚,也見證了William Damon在《邁向目的之路》一書中的憂慮。 選校四部曲,申請大學不再迷茫 美國大學申請專家Robin Mamlet建議高中畢業生在申請大學的選校階段,應該採取「四步策略」Four-step Strategy),依序如下:研究自我(Research yourself)→研究大學(Research the schools)→做匹配(Make some matches)→平衡清單(Balance the list)。 很多紐西蘭學生選校的唯一策略是「類比」,簡單地按照自己的SAT分數、學校成績、學長或以前紐西蘭學生的申請成果,再參考《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的大學排名和College Board、Princeton Review等書刊的大學介紹,就完成了10所左右的選校。過去幾年,我多次要求學生大幅度調整選校,以免浪費時間去做一些沒有意義的努力。曾經有一位學生的自我感覺良好太甚,從排名1~10、11~20、21~30的大學分別挑選了7、3、2所,美國本土共有兩萬多所高中,夠資格這樣子選校的學生都沒幾位。Robin Mamlet說:「申請10所『高度選擇性』的大學,被錄取的機率絕不是申請1所的10倍。」 選校四步曲的第一步是「研究自我」,先秤秤自己的斤兩,審視自己的興趣、個性、人生目標、學習能力、成績、朋友、家庭、畢業學校,問問自己:「你是誰?」試著從別人、從招生官的角度評估自己的競爭力。第二步是「研究大學」,你不能只針對原來熟知的那些大學,美國有近2700所四年制學院或大學,你應該根據大學的地理位置、氣候類型、城市型或鄉下型、學校規模(文理學院、研究型或綜合型大學)、校園文化、專業強項、體育或社團活動多樣性、招生限制條件等等,尋找自己喜歡的、適合的大學。通過這兩個步驟的交叉比對,適合申請人的大學數目應該已經縮減到20或更少。 進入第三步,首先你必須冷靜列出最適合、最喜歡、最有利於畢業後發展等「優先考量事項」,一所一所做分析匹配,「暫時刪除」匹配性最低的若干所,最後留下10~12所。接著回到非常現實的問題,這些大學錄取你的機會有多大?如果沒有獎助學金,你的家庭負擔得起學費和生活費嗎?這就是「選校四步曲」的最後一個步驟──平衡並確定選校列表。 最後提交的選校應該包含四大類型 Robin Mamlet建議,最後選定的學校應該包括四大類:第一類是「統計上可能達成目標的」(Statistical Reach),即使全面頂尖的學生,被史丹佛、哈佛、耶魯、MIT等「最高選擇性(Best Selective)」大學錄取也是一個概率性事件。除了「特招生」之外,沒有任何頂尖學生保證能被「最高選擇性」大學錄取。這一類大學應該屬於哪一級的大學,可以因申請人的綜合表現而異,有些人的Statistical Reach級別學校或許只是More Selective或Selective而已。Statistical Reach類別學校又稱之為「夢想型」。 第二類是「可能錄取的」(Possible),指申請人被拒絕的概率高於被錄取的概率,一些條件相近的學生,他們的Possible類別學校可能有的被錄取、有的被拒絕。 第三類是「很有希望錄取的」(Probable),申請人被錄取的概率高於被拒絕的概率。推薦信、申請Essay或申請人的某一項經歷、特質,甚至是申請人的「運氣」,都可能讓Possible或Probable二者產生翻轉的結果。 第四類是「穩妥錄取的」(Solid),指申請人的條件、資格符合,基本上不會被拒絕的大學,這一類大學的特色是「錄取率偏高」。 綜合考量錄取機率、學費及生活費支付能力之後,如果需要平衡調整,可以從第三步驟「暫時刪除」的大學中找回幾所遞補。假設最後確定要申請10所,四大類學校數目的合理分配就見仁見智了,從Statistical Reach到Solid,有人認為1、3、4、2較佳,有人採2、2、4、2;也有人乾脆擴充申請總數到12所,以增加申請成功的可能性和安全性。 整個申請的過程其實不難,它只是繁瑣而已,也考驗著申請人的解決問題能力、時間管理能力、耐心和毅力。申請過程中學生除了小心翼翼、步步為營之外,在選校階段,父母、老師或顧問應該協助孩子發現內心的召喚、尋找邁向目的之路不可或缺的「動機來源」和「目的感」,這是申請成功的起點。 (文章來源: 紐西蘭 中文先驅報《張老師談教育》專欄 2014年6月21日 星期六 C1版) 有個孩子表示,美國大學本科的申請流程開始後,同時必須兼顧高中最後一年的學習和活動,他第一次體會到什麼叫做「蠟燭兩頭燒」。
事有輕重緩急之分,不斷地取捨與決定 美國頂級升學顧問Fiske團隊分析,此刻七八月的暑假中,預備來年秋季入讀大學的大部分美國高中生在忙些什麼?他們努力搜索、研究、參訪、選定可能的目標大學;弄清楚這些大學是個別招生,或者隸屬於共同申請系統(Common Application)、UC系統等;瀏覽相關的申請網頁並註冊大學申請帳戶;做一份含近幾年課外活動、競賽紀錄等在內的簡歷(Resume或CV );分析申請論文、補充申請表論文或簡答問題並完成初稿;要提升SAT I或SAT科目考試成績的學生則加強眞題演練;進目標大學網頁查看或向學校諮詢獎學金、助學金申請的相關訊息。 在申請啟動階段,列為第一優先的必然是「確認所有事項的截止時間」,同樣一件事的起始或截止時間常常因學校不同而異,錯過了截止時間是無可挽回、不該發生的失誤。 其次,針對常規錄取(Regular Decision,RD)、滾動錄取(Rolling Admission,RA)、提前行動(Early Action,EA)、提前決定(Early Decision,ED)、限制性提前行動(Restrictive Early Action,REA),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整體表現,逐一比對申請清單上的目標學校,理性、務實地研判何種申請組合最具錄取優勢、最有利於獲得較高的財務資助。 認識各種申請計劃,別瞎子摸象! 「常規錄取」的提交截止日通常是12月31日或1月1日,3月下旬或4月初得知錄取、拒絕或列於候補名單之結果。絕大多數學生是通過這個計劃提交申請並獲得錄取,向錄取學校承諾註冊入讀的截止日在5月1日,這一天特別稱之為National Candidates Reply Date。設有「提前申請」的學校,你必須在「提前申請」截止日之後才能做「常規錄取」的提交動作。 「滾動錄取」最早的提交時間是8月開始,學校受理後儘快開始審核,通常經4~8週即告知結果。排名40之前的學校幾乎不提供滾動錄取,這種申請計劃級別的學校比較不受菁英學生的青睞,美國很多中等優勢的學生會盡早做「滾動錄取」申請,以爭取錄取、宿舍名額或獎助學金的機會,反正在5月1日之前向學校做出是否入學的承諾即可。 「提前行動」的第一輪通常在11月1日截止申請,確切日期以學校官網的最新訊息為準,一般在12月中旬即得知錄取、拒絕或延遲錄取(合併於常規申請再審查一次)的結果。 以上三種申請計劃都屬於「非限制性計劃(Nonrestrictive Plans)」,對學生的申請不設定限制條件,學生被錄取了也可以放棄入讀,只要在5月1日前做出承諾即可。 「提前決定」的截止日期、宣布審查結果和「提前行動」相似,最大的差異是學生必須簽署一份具有約束力的協議書,承諾之一是「不得向兩所或兩所以上學校同時做提前決定申請」,之二是「獲得錄取則必須註冊入學,同時撤銷向其他學校所提交之提前行動、滾動錄取或常規錄取申請。」如果學生深切考量獎學金或財務資助問題,簽署協議書之前要和學校做充分的諮詢溝通。 「限制性提前行動」的截止日期、宣布審查結果和「提前行動」相似,不同的是,學生只能向一所學校做出「限制性提前行動」申請;「提前行動」申請呢?學生可以向多所學校做出「提前行動」申請的提交。和「提前決定」比較呢?「限制性提前行動」一旦被錄取,學生不必承諾入讀該校;這兩種申請方式被稱為「限制性計劃(Restrictive Plans )」。另一個問題是,做「提前決定」或「限制性提前行動」申請時,可以同時做其他學校的「提前行動」申請嗎?可以! 去年常春藤三巨頭的哈佛、耶魯、普林斯頓一致提供「限制性提前行動」申請,其中頗有幾分競爭又妥協的意味。學生千萬不要以為違約重覆申請可以爭取更多名校的錄取機會,常春藤盟校和其他名校接到學生同意註冊入學的確認信後,5月2日起這些學校會共享彼此的錄取學生名單,誠信的瑕疵可能讓這樣的學生失去所有的入學機會。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不一定! 提前申請一定有較大的錄取機會嗎?如果比對眾多名校同一年度的「總錄取率」和「提前申請錄取率」,後者通常是前者的兩倍或兩倍以上。常春藤8校在提前申請階段就錄取了當年入學新生總人數的40%左右。從表面的整體數字來看,提前申請似乎是較有利的選擇。 紐西蘭學生的提前申請成果並不如想像中的好,更高的比例是在常規申請階段被錄取。學生個人實力、目標學校申請難度、目標學校提前申請錄取人數和錄取率、申請過程的效率和時間管理等等,這些才是決定提前申請成敗的主要因素。曾經有兩位畢業於同一所中學、各種條件相近的學生,一位堅持申請Stanford,另一位向錄取人數較多、錄取率大約33%的Cornell做「提前決定」申請;後者成功了,他快樂地過了一個超美好的聖誕假期;前者只好在常規申請中繼續煎熬,提交後還得焦慮地等待到三月底,最後的結果和前者相差不遠。 提前申請的目標學校選擇非常關鍵,如果把所有的目標學校清單依錄取願望分成夢想組、匹配組、安全組,紐西蘭的學子們普遍傾向於夢想組學校,或許這些孩子在心態上已經做好準備,儘管機會不大,試試看無妨,反正還可以力拼常規錄取申請。美國孩子了解大學申請競爭之慘烈,提前申請中務實地把目標放在匹配組或安全組,成功的機會相對較大。 目前正是美國大學本科申請的啟動階段,要做提前申請,請記住,你正與一群實力較強、比常規申請中平均實力更強的競爭者在較量。此刻,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嗎?不一定! 文章出處: 紐西蘭 中文先驅報《張老師談教育》專欄 2014年7月19日 星期六 C1版 【每天早晨在非洲,都有一隻羚羊醒來;牠知道,一定要跑得比最快的獅子還要快,否則就會被吃掉。】
【每天早晨在非洲,都有一頭獅子醒來;牠知道,一定要撲上最慢的一隻羚羊,否則就會餓死。不論你是一頭獅子或一隻羚羊,當太陽升起,你最好快跑。】這是一則有名的非洲諺語。 2005年,美國最有影響力的新聞工作者兼哈佛大學客座教授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寫了一本The World Is Flat(中譯本《世界是平的》),這本書更奠定了他在「全球化」和「未來趨勢」領域的大師級地位。他是三次普立茲新聞獎(Pulitzer Prize)的得主,目前是該至尊獎項的終身評審。 《世界是平的》長居紐約時報、商業週刊和亞馬遜的暢銷書榜首;比爾蓋茲推薦過此書無數次,他說:「這是所有決策者、企業員工都必須讀的一本書。」許多大學校長在畢業典禮上推薦這本書,若干頂尖商學院要求新生報到前先讀完這本書。我要強調的是,這也是一本為人父母者一定要讀的書!如果您錯過了這本書,從某個意義上來說,您或您的孩子「已經」或「正在」成為非洲草原上那一隻被獅子捕捉的羚羊。這不是危言聳聽! 佛里曼在此書開宗明義點出:《我正在睡大覺,好多工作都外移了》;大師讓你在瞬間感受到了「世界超快速變化」的脈動。緊接著,佛里曼進一步分析「抹平世界的十大推土機」,它們是:1.1989年11月9日,柏林圍牆倒下,世人開啟了視窗;2.1995年8月9日,創造網路瀏覽器和上網文化的美國加州小公司「網景(Netscape) 」公開上市;3.工作流軟件無止境地升級、普及;4.資源開放;5.科技業的外包;6.岸外生產;7.供應鏈和物流的發展;8.讓世界同步的「內包」;9.Google等資訊搜索;10.輕科技「類固醇」對上述諸大推土機的擴張加強。 《世界是平的》描述「合作共贏的全球化趨勢」如何將「競爭」的限制和壁壘推平,使競爭變得更公平、創新變得更重要、合作變得更全面。其中,日新月異的「創新」更迫使排斥「競爭」的「壟斷」無法長存;喬布斯領導的「蘋果」正是以不斷的「創新」挑戰「微軟」的獨佔。顯而易見的是,《世界變平坦》的效應改變了全球的公司、機構、政府乃至國家,消滅了原有的壁壘,使組織層次變成扁平;佛里曼指引世人以這個視角,去觀察世界正在從圓變平。有一段書評貼切地表示:「只要有寬頻和雄心,不管你在哪裡,都不會被邊緣化。競爭的立足點變平等了,小蝦米和大鯨魚也可以平起平坐。」不是嗎?只要有一個iPhone手機,無論您身在世界的哪個角落,紐約麥迪遜花園球場的NBA球賽消息可以同步傳送給您。世界是平的!應變之道,我們每個人應該先推平自身或內心的壁障。 佛里曼指出,《世界是平的》若不討論到父母的職責,就不完整。協助孩子們因應「抹平的世界」不全是學校或政府的職責,父母更是責無旁貸。父母必須了解小孩成長的世界是什麼樣子;也要讓孩子理解到該付出什麼代價,將來才會有競爭力。長年生活在美式民主社會的佛里曼也不諱言,新一代的父母要有嚴格要求小孩的心理準備。他說:「這個時代,或許你得沒收電玩、iPod,關掉電視,叫小孩去用功。……認為小孩在學校不該吃任何苦、操任何心、受任何挫折,這是我們社會正在滋長的一顆惡性腫瘤。假如我們不改,我們的下一代在抹平的世界中就會遭受天大的震撼,撕裂整個社會。」 佛里曼在《父母的職責》一段的結尾中警告:「世界正在繼續被抹平,這個趨勢是擋不了的。如果你不好好充實自己、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就沒有辦法去參加那個『千萬個知識中心』大連結的世界,你的生活水平就會下降。」抹平的世界裡最可怕的是,創意人才、CEO、跨領域的思維腦力勞動者「非常不成比例地」瓜分掉大份額的經濟蛋糕,貧富的懸殊勢必持續擴大。 與世無爭的世界已經遠去!抹平的世界是一個充滿競爭與合作的世界,也是擁有無限機遇和商機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中,缺乏想像力和創意是沒有競爭力的,逃避競爭就是放棄機會。知識、創意、能力、勇氣和品格五大特質在財富的創造中將居於四兩撥千斤的核心地位。 一個非常的時代來了,為人父母者一定要有「教養的策略」。人類歷史上,沒有一個時代像今天的父母如此需要學習和成長;在抹平的世界裡,孩子也比任何時代更需要父母在經濟、智力和情感方面的支持。在此鄭重推薦一本難得一見的「教養策略」好書──《梁旅珠教養書》,梁女士從小時候的「生活教育」和「正確習慣」調教起,孩子成長路上的全面優秀自然水到渠成。該書副標題《教出錄取哈佛、史丹佛七大名校女兒的教養秘笈》險些誤導了我錯過此書。何來「誤導」?且待下回分解。 幾年前,我接手處理一個轉換環境學習的孩子,應該在國內就開始了,長期以來這孩子有些心理障礙。 有一個來自教會的家庭接納了他,願意以家庭的關愛,讓家裡兩個年齡相近的孩子陪他走心理創傷療愈之路。 看了寄宿家庭的歡迎信,我非常感動,這孩子很幸運,他遇見了生命中的貴人。 為什麼要做「寄宿家庭」? 他們值得信賴嗎? 做為全球五大英語系國家之一,相對之下,紐西蘭擁有健康、乾淨、安全、友善的環境特質,優質寄宿家庭的比例也較高。 不過,在北半球暑假、寒假期間前來遊學的學生暴增,原本供應長期留學的寄宿家庭已經不足,這幾年關於寄宿家庭的抱怨略為增加,瞭解之後,一部分肇因于認知上的差異,有些則是對寄宿家庭存在不正確、不實際的期待所造成。 如果學校的經驗和資源不足,連寄宿家庭的二軍、三軍都派上用場了,當然會衍生出一些偏差。 事實上,在房價高漲的奧克蘭地區,現階段能找到一個安全友善、提供流利英語環境的寄宿家庭就已經不錯了。 願意扮演「寄宿家庭」的角色,主要動機之一當然是為了多一份家庭的收入。 多年來我接觸過眾多的洋人寄宿家庭,除了經濟上的考慮之外,有些家庭很享受接待不同國家年輕人所得到的樂趣,有些家庭藉此協助社區或孩子的學校推廣國際教育,有些獨居的老人希望有個聊天的伴,有的家庭期待自己的孩子有個年齡相近的學習夥伴,也有少數家庭盼望孩子能借機學點中文。 本文開場白故事中的家庭,他們更多了一份高貴的愛心。 新 西蘭教育部 NZQA 在本月份發佈 了 2016 年版本的 「 照護國際學生行業規範 ( The Code of Practice for Pastoral Care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裡頭對於教育機構、寄宿家庭和留學業者都訂定了明確的遵守規則。 能正式擔任「寄宿家庭」,代表著被肯定和經過認證,他們不希望因為疏忽職責而被除名,基本上,優質學校或負責任的「國際學生部」所安排的寄宿家庭是可以信賴的。 展現包容、尊重與同理心,別把寄宿家庭當飯店! 華人孩子入住洋人寄宿家庭,由於文化背景、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的差異,再加上語言隔閡,對雙方都是一種衝擊,這有賴於發揮尊重與同理心才能化解。 有經驗的寄宿家庭,通常在一段時間內還可以包容一些不和諧、不合理的現象,如果寄宿的孩子毫無調整的跡象,不愉快或衝突就發生了。 某些孩子有一種心態,我付了寄宿家庭錢,就應該可以如何如何。 曾經有一個短期遊學的孩子,初到幾天平均每天喝掉兩公升牛奶,把牛奶當開水喝。 有的孩子把在自己家裡的一些生活習慣帶來了,例如沒有隨手關燈的習慣、取用東西不放回定位、用甩門的方式關房門車門、......。 有的孩子從來不整理自己的房間、起床後沒有鋪床的習慣,錯把寄宿家庭當成飯店,家裡多了一個髒亂的死角,愛整潔的寄宿家庭當然覺得不舒服。 很多寄宿家庭常常抱怨下列事項:學生毫無節制地使用互聯網流量,主要用於下載電影或音樂;冬天時整晚使用電暖器( Heater ),本地人的習慣通常是睡覺前暖一下房間,臨上床前就關掉; 洗澡得洗上一個小時,耗用了供多人使用的熱水,而且,洗完澡之後不知道應該把潮濕的淋浴間刮理一下;非必要或未征得同意,使用寄宿家庭的電話座機撥打手機,產生了額外的電話費用。 更可怕的是,曾經有學生忘記關掉廚房的爐子開關而差點釀成火災。 華人孩子一到洋人寄宿家庭,通常第一眼就被看穿的就是「生活自理能力」,和同年紀的洋人小孩一比,高下立見。 早餐時烤好土司麵包、倒好牛奶、加上燕麥片,洋人青少年都得自己來,沒有人應該伺候你。 如果寄宿家庭提供了做午餐的三明治材料,除非寄宿家庭堅持為全家統一製作,否則就應該自己動手。 曾經有寄宿家庭抱怨,「叫起床」變成了Home爸、Home媽上班上學日每天的第一件苦差事,Home媽說,這孩子每晚狂玩電腦遊戲到半夜且不聽制止,怎能按時起床? 建議有意送孩子出國留學的父母,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就從今天開始! 「 照護國際學生行業規範 」中稱呼寄宿家庭為 Homestay Family ,這裡是孩子在海外的「家」而不是宿舍或飯店,孩子應該先把自己當成這個家庭裡的一份子。 Home爸、Home媽也擔負著孩子的安全職責,因此,學生在外的行蹤、返家時間、計畫邀請朋友到家裡來、身體不適等等事情都必須告知寄宿家庭,這是對寄宿家庭必要的、基本的尊重。 寄宿家庭每一天的生活,多多少少都存在著孩子對以往生活的質疑或挑戰,初期的不適應是正常現象,父母和孩子都要調整心態,不要輕易地把「不適應」錯轉成「抱怨」。 所以,能夠正確體驗寄宿家庭的生活,則成長的契機盡在其中。 是否擁有快樂的寄宿家庭生活? 關鍵在於「溝通」。 是否有不稱職的寄宿家庭? 當然有! 也許學校做訪視的時候疏忽了,也許有些狀況改變了。 學生遇到問題時,先試著自己與寄宿家庭溝通。 切記,溝通時要理性且注意禮貌,千萬不要擺出一副興師問罪的架勢。 溝通無進展,再告知學校國際學生部的老師出面處理。 在抱怨寄宿家庭時務必要誠實,不要將問題誇大,一定要理性地說明事情經過和自己的看法、期待,才能得到最佳的協助。 擅長溝通的孩子較容易擁有快樂的寄宿家庭生活,與寄宿家庭像家人一般融洽相處,就不至於一回到家就把自己鎖在房間裡,這樣經常與寄宿家庭的家人溝通,英文的進步必然較快。 我常常告訴遊學或留學的孩子,不要擔心別人取笑你說錯了、說不好,臉皮越厚,英文的進步就越快。 很多家長或孩子在出國前就對 于「寄宿家庭」預設 了 一大堆限制條件,最常見的是:沒有貓狗寵物、雙親家庭、歐裔白人家庭、有同齡孩子、不吃牛肉、住在學校旁邊等等,甚至還有對 Home 爸、 Home 媽的職業做出特別要求的。 坦白說,很多想法都是一廂情願的幻想,單單一個「沒有貓狗寵物」條件,至少80%的優質寄宿家庭就無緣了,我曾經見過被學生以「完美」形容的單親和毛利裔寄宿家庭。 良好的 Social Skills (社交技能)是當今成功人物的必備特 質, 「溝通」是其中的至尊。 與寄宿家庭溝通良好,心情愉快了更可以提升學習情緒和生活品質。 多年來我始終關切留學生的心理素質,少不更事的孩子遠離父母家人,心情難免有跌宕起伏的時候;若打算讓孩子出國留學,從小就應該培養孩子「如何與自己溝通」,這種能力似乎更加強大、 更為重要,您認為呢? 紐西蘭 中文先驅報《張老師談教育》專欄 2015年11月14日 星期六B1版
因為堅持,他破解了「費馬最後定理」 50多年前的某一天,有個10歲的男孩在沙灘上玩耍,無意中瞧見鄰居小孩帶來的數學童書,其中有一題是關於法國數學家費馬(Fermat)的「費馬最後定理(Fermat’s Last Theorem)」,這是費馬在300多年前的最後一個推論,它的內容是:X^n + Y^n = Z^n,如果n > 2,則X、Y、Z沒有正整數解。從此刻開始,沙灘上的小男孩立志要證明這個推論。 這個男孩就是Andrew Wiles,他從小學、中學、大學到研究所一路熱衷於數學研究,曾經在牛津大學研習過,獲得劍橋大學博士學位後於80年代轉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當時普林斯頓的新進教師在職六年之後,獲得長期聘約之前必須先通過研究成果審核。Andrew Wiles獲得長聘後,好幾年的時間,他的研究成果一片空白,一般的研究幾乎都停擺,有些同事和學生抱怨這個懶惰傢伙真是摸魚摸到家了,其實,他早已回頭專心於研究如何證明「費馬最後定理」。 Andrew Wiles為什麼要低調、偷偷地繼續「費馬最後定理」的鑽研呢?二十多年的堅持,這個困擾數學家三百五十多年的問題似乎快要被破解了,除了研究助理Richard Taylor之外,幾乎沒有人知道他的研究進展,這是他的另一個堅持,因為擔心最後的關鍵時刻出現一個更厲害的高手,一下子就超越了自己。 Andrew Wiles和助理嚴謹地增修補正5年前轟動一時的論文,在1994年9月19日早上重新發表,困擾全世界數學家350多年的「費馬最後定理」終於揭開了神秘面紗。從當年沙灘男孩到普林斯頓數學教授的31年堅持,整個過程漫長、曲折、非凡、動人又富於戲劇性。這個震撼人心的時刻,上帝跟他開了一個玩笑,他的年齡恰好越過了「菲爾茲獎(Fields Medal)」受獎人不得超過40歲的上限。因為「諾貝爾獎」未設立數學獎項,「菲爾茲獎」就是數學界的桂冠而有「諾貝爾數學獎」之稱。 數學論文的發表變成了《紐約時報》頭版頭條,這可是史無前例的,Andrew Wiles被譽為當代最偉大的數學家。後來,「菲爾茲獎」委員會頒贈他一個至今唯一的「菲爾茲特別獎」。很多人說,他的人生路就是一條直線,彎都不必彎,頭都不用回,他就是為了破解「費馬最後定理」而生。因為堅持,終於成就了Andrew Wiles這樣一位數學大師。 堅持是一種態度、一種能力,是成敗之間的分水嶺 美國棒球史上最有名的球員之一Babe Ruth說:「你無法擊倒一個永不放棄的人。」20世紀的偉大拳擊手Muhammad Ali說:「在擂臺內或擂臺外,倒下並沒有錯,錯的是停留在地上。」已故的英國首相Winston Churchill說:「成功不是結局,失敗也不是災難,持續的勇氣才是最重要的。」一位社會改革者說:「平凡的智力加上非凡的堅持,所有的事情皆可達成。」一位勵志講師說:「百分之九十的失敗者實際上並非被擊倒,他們只是放棄。」 美國資深記者Paul Tough長期研究品格教育、成就落差、親子教養和貧窮等問題,他的文章散見於許多知名雜誌,也經常為《紐約時報》撰寫社論。他在2012年出版了《How Children Succeed(孩子如何成功)》,書中引述心理學家的研究,24種人格特質中,有七種人格特質最能夠預測孩子未來的「生活滿意度」和「高度成就」,它們是毅力、自我控制、熱忱、社會智慧、感激、樂觀、好奇心。 Paul Tough稱呼這七種特質為「品格力」,一個人要具備堅持到底的精神,顯然和其中的毅力、自我控制、熱忱、樂觀等四種品格力密切相關,區區專欄不足以逐一暢論,僅以樂觀一項做說明。 社會心理學家Albert Bandura指出,一個人面對困難與挑戰時,「堅持」的背後必有良好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來支撐,「自我效能感」是由能力、信心所組成,而能力、信心二者的交集正是樂觀品格的基石,因此,樂觀品格是促成「堅持力」的要素之一。 耐人尋味的是,預測孩子未來成就的七種「品格力」大部分和「堅持力」相關,這些品格力竟然沒有一個直指聰明或IQ。從許多成功人士、哲學家或心理學家的至理名言,我們洞見了「堅持」不但是一種態度、一種能力,它更是成功者與失敗者之間的分水嶺。 培養強大的堅持力,孩子可以美夢成真 幾天前一對父子來訪,孩子剛剛念完大學一年級,在奧塔哥大學醫學預科的學業成績拔尖,加上UMAT考試99%之絕對優勢,已經確定了可以在醫學系或牙醫系二者中擇一就讀。眾多學生當中,為什麼這個孩子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 移民來紐西蘭,孩子從Year 7讀起,6年多的時間,孩子主動參加輔導課,而且從不缺席。受限於英文是第二語言,Year 9就讀於Auckland Grammar School的C班,Year 11起進入A班並且持續到畢業。他明白語文的學習沒有捷徑,只能憑著努力再努力來迎頭趕上;有一位數理老師的英語口音稍重,他認為多聽幾堂課就完全無礙了。所有任課老師一致讚賞他的堅持與努力,最好的學習夥伴Alex也變成了牛津大學化學專業的新鮮人。 孩子的「堅持力」要從小、從日常生活中培養起,怎麼做呢?1.孩子專心于遊戲或讀書時不要去打擾他,2.鼓勵並陪同孩子一起戰勝困難,3.養成孩子做事有始有終、凡事不半途而廢的好習慣,4.支持孩子從事感興趣的、有益身心的課外活動和才藝學習,5.重視孩子的規律化生活和時間管理觀念;這些做法可以讓孩子在生活的潛移默化中把「堅持力」自然而然地建立起來。請注意!拒絕讓孩子面對困難、逆境或挫折,或者是寵溺、凡事代勞等等,這些都是培養「堅持力」的大敵。 兩個男孩的「醫學人生」和「牛津人」美夢成真,他們憑著「堅持力」把原來的「第二語言」英文提升到「第一語言」的水準,更見證了「堅持的力量大於聰明的力量」。 「英文好」只是起步,「批判性思考能力」才是關鍵! 紐西蘭 中文先驅報《張老師談教育》專欄 2015年11月21日 星期六B1版 學霸只能寫出平凡的「課堂作文」,為什麼? 由於工作上的需要,我和多位元中學英文老師或申請大學的論文指導顧問經常接觸,「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通常是我們的主要話題。很多在學校裡英文成績優秀或SAT高分學生,寫出的「美國大學申請Essay」竟然只是平凡的課堂作文,有些甚至可能讓招生官瞄一眼就會被扔進「拒錄」的材料堆裡。為什麼?問題出在生活經驗、心態或思考能力。 美國大學共同申請表中有這樣一道Essay選題:「描述你經歷過的失敗經驗,這件事如何影響你、你從中學到了什麼?」很多紐西蘭孩子的成長過程一路平順,總想不出什麼值得一提的失敗故事。有個孩子堅持寫一次被蜘蛛嚇著的經驗,他堅持「懼怕蜘蛛」是一種失敗(Failure)經驗,甚至質疑顧問為什麼無法認同這個故事。 許多美國大學的申請表中都有這個問題:「為何選擇我們的學校?」有些學生說,我的學長就讀于這所學校,學長說很不錯。也有很多學生回答,因為這是一所排名很靠前的名校。曾經有一位哥倫比亞大學的招生官指出,每一次他看到:「離哥倫比亞大學不遠的地方就是紐約中央公園和大都會博物館,……。」嗯!這學生不是為了「哥倫比亞大學」才來這裡,不用再看下去了。 「為什麼要來英國念國際關係專業?」一位持中國護照的紐西蘭PR學生在申請檔的「個人自述」中回答:「我在中國念小學的時候,歷史老師告訴我,英國侵略中國,……。」來自英國的升學顧問覺得困惑,這孩子到底想不想去英國讀書?顧問建議刪掉這一段,孩子卻認為這樣的回答與眾不同,一定有招生官因為這個答案而特別欣賞他,顧問回答:「是的,一定有!不過,可能不多。」 有一個學生在美國大學的申請Essay中描述自己親身體驗的多次種族歧視故事,最近一次是班上同學對一位非洲裔同學說:「滾回非洲去!」他挺身而出和這位出言不遜的同學論戰一場。「正義感」並未使他贏得招生官的青睞,十多所大學的申請結果全軍覆沒。本來「種族歧視」就是一個富爭議性的危險議題,招生官或許認為作者太矯情了,更糟的是,閱讀者可能懷疑是否你自己有問題,為什麼你總是碰上這種惱人的事情? 孩子的英文已經是第一語言,平常喜歡閱讀,一般的英文寫作流暢,詞彙量大,學校老師也認為孩子的英文成績很好,家長朋友或許以為不用擔心了,其實,關鍵時刻才能見真章。學霸只能寫出平凡的「課堂作文」,因為,他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不佳。 何謂「批判性思考」?如何培養這種能力? 批判性思考的英文是Critical Thinking,它是一種涉及批判、分析、評估的思辨活動,進行的時候必須充分運用大腦的運作,其過程包括集中注意力、將事物分門別類、篩選和判斷等。 英國學者Stella Cottrell在《Critical Thinking Skills》一書中說,「批判性思考」要談論的是一套方法,藉此循著特定的步驟去檢視各項證據。經過有系統的分析,多疑的人更有理由信任眼前的結果,容易相信的人則學到「合理懷疑」的必要性。因此,Stella Cottrell反對在學習「批判性思考」的過程中刻意強調一個人的天性或個性。「批判性思考」過程講究的是「方法」,既然有方法,批判性思考的技巧就可以因為練習、培養而增進。 基本上,批判性思考就是一個論證(Argument)、講理(Reasoning)的過程,如何培養批判性思考能力呢?可以從幾種技巧和態度的練習開始做起:第一,具備相關事情的基本知識;第二,練習歸類、選擇、區分、比較、對比等技巧;第三,分析瞭解自己持這種觀點的理由;第四,以同理心客觀分析他人的觀點;第五,練習重建或修正自己的觀點;第六,做好情緒管理,因為憤怒、焦躁、憂慮或悲傷等情緒容易導致誤判。 研究「批判性思考」成就非凡的Stella Cottrell提醒我們,有幾個因素是建構「批判性思考能力」的障礙,它們是:1.誤解批評的真義且專挑缺點;2.高估自己的理論能力;3.缺乏方法、策略或練習;4.迷信盲從專家而不敢、不願批評;5.強烈的情感訴求,因此而影響思路或降低推理、證據的說服力;6.誤把資訊當成瞭解;7.預先存在抗拒心理;8.不夠注意細節而影響判斷的精確性。 美國學者Ennis指出,「質疑」和「理性思考」兩種能力是構成「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基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不乏思辨機會,父母應該運用上述Stella Cottrell提出的六種技巧、八項提醒,以積累孩子的「批判性思考能力」。此外,時下流行的辦論、模擬聯合國、青年國會等課外活動,更可以積極培養學生分析議題、求同存異、談判磨合、解決衝突的能力,這些都是「批判性思考能力」的體現。 如果您以為孩子長大了就自然而然擁有這種能力,請記住這句話:使人成長的不是時間,是用心,是投入,是痛苦試煉後的反思。 語文素養,孩子未來競爭力的關鍵! 人間從來不缺風花雪月的優美文學,煽情而觸動人心的文章俯拾皆是,這些往往是初階的「語文素養」而已。多年來關注中國高考作文、美國SAT、紐澳醫學院UMAT考試,我發覺,中國高考作文分數代表的是語文應試能力,更多呈現的是考生的文學水準而非議論水準;顯然,SAT、UMAT或美國大學的申請Essay寫作偏向于考核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這是東西方教育的本質差異之一。 美國從2016年開始實施的新版SAT考試,Essay Writing考試時間50分鐘,比舊版的25分鐘寫作難度大為提高,考生必須先閱讀一篇文章,然後以4頁的篇幅分析文章,指出作者如何提出論點、論證的邏輯如何、說服讀者之技巧,考生的寫作和思考能力被要求提升到「評論者」的高度。 美國的語文專家指出,具有88年歷史的SAT考試再度改革,它宣示的指標意義是:「批判性思考能力」是美國大學對學生語文素養要求的重中之重。我的認知是,不論孩子將來從事于哪一種專業,閱讀能力、表達能力、寫作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所組建的「語文素養」是競爭力的關鍵。 尊敬的家長朋友:您好! 「美國大學申請」是一項非常繁瑣的系統工程,尤其以本科的學士課程部份為最,絕非考SAT、選定學校、提交申請表和所需檔的「表面功夫」即可得到圓滿結果,其中仍有許多屬於教育規劃、觀念認知、技術性層面的實質問題必須考慮。張老師多次走訪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和臺北的留學顧問,遍覽坊間數十種「美國大學申請指導」書籍,發覺只有真正瞭解美國教育現況、具有「申請實務經驗」的專家,才能避免對申請人造成誤導,才能讓申請人得到最好的成果。 張老師的大學同學Jennifer旅居美國三十多年,她是史丹福大學分子生物學碩士,先生是史丹福大學PhD,三個孩子都曾經被多所常春藤名校同時錄取,最後分別就讀康乃爾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史丹福大學。一家五個人成功的申請經驗,以申請人為優先考慮的教育理念,使她成為最具實力、全方位的「美國大學申請專家」(本科生&研究生)。請注意!Jennifer是升學顧問,她不是留學仲介。北京、上海、深圳、臺北的多家留學公司一直在爭取她,感謝Jennifer!還是「老同學」的面子大,她已經加入了「張老師留學美國、英國顧問團隊」! 通過2012年的輔導,Jennifer發覺紐西蘭家長和孩子的「名校情結」很深,對「選校選專業」存在著誤解和誤判,有些孩子的申請準備「起步太晚」,有些孩子對於Essay的選題、寫作技巧非常生疏,有些孩子對於「獎學金申請」不知所措,……。「成績欠佳」的申請者怎麼辦?如何「量身打造」進入最適合的學校?如何提前幾年為「留學美國」作準備?Jennifer認為,紐西蘭的孩子如果能獲得更多專業的協助,表現還可以更加亮麗。 「張老師留學美國、英國顧問團隊」的服務專案涵蓋美國和英國的中學、大學本科、研究生之入學申請,細項內容包括綜合諮詢、準備階段規劃、選校選系、論文寫作、推薦信之準備、申請表之完善等等。Jennifer除了隨同張老師的「2014年美國頂尖大學名校訪問團」參訪大學之外,這幾個月更抽空拜訪了多所大學的招生辦公室,她也有幾位侄兒甥女輩正擔任常春藤或其它美國大學的招生官。具有這樣的資歷和專業、如此強大的智囊團,Jennifer是一位值得您信賴的顧問! 2012年至2014年由張老師和Jennifer聯手的申請輔導,成果耀眼,紐西蘭的孩子獲得哈佛、芝加哥、賓州、杜克、康奈爾、達特茅斯、JH、萊斯、UC柏克萊、UCLA、密西根、紐約等大學名校的錄取,見證了唯有專業、經驗和認真的態度才能創造好成績和好口碑。紐西蘭是前進美國英國名校的最佳跳板,果然名不虛傳! 感謝您多年來對本中心的支持和關注!讓我們一起努力,陪著孩子們追求卓越。 敬祝 闔府健康快樂! StudyPRO國際教育顧問中心 敬上 在紐西蘭 ,成功且具影響力的政治人物、專業人士、學者和企業家,學生時代大部分就讀於公立學校。紐西蘭 迄今並未發展出像英美國家一樣、教育實力驚人的菁英貴族中學。這裡的高中畢業生基本上又是「免試升大學」,入讀紐西蘭 八所大學的門檻不高。因此,孩子在中小學階段,該就讀哪一所學校?公立或私立?紐西蘭 的父母們困擾不大,住家附近的學區學校通常就是第一選擇。
紐西蘭 的中學大多是公立,由政府資助。「私立中學」(Private/independent schools)為數不多,大部分設立在較大的都會區。很多私立中學隸屬於宗教團體,具有歷史淵源。不少前身或現在仍然隸屬於教會系統的私立學校,已經接受政府的大力資助,成為「整合中學」(Integrated schools)的型式,沒有學區限制,本地學生每年繳交紐幣三千到六千元即可入讀。這些學校依然維持本身的特色,例如天主教學校保留了宗教儀式和天主教教義課程;研究顯示,這些「整合中學」的教育績效是超值的。 紐西蘭 公立中學平均的硬體資源、師資水平並不亞於一般的私立中學。除非私校高薪挖角,很多老師寧可選擇在公立學校任教。這個國家以平等的普及教育為主流,公校有責任接收學區內的所有學生,學生的水準和教養背景參差不齊,在都會區的公校則班級人數偏高,這些都為教學、管理和輔導帶來了一些難度,也導致學習風氣普遍不如私校。一部分實施入學考試的私立學校,學生的素質較整齊,小班教學讓老師可以更有針對性地施教,學生成績的提高較快、較顯著。 有些公立學校因為學區內的家庭較富裕,加上優質傳統校風、校長領導有方、採行NCEA和劍橋雙軌課程,培養出了許多優於私校的拔尖學子。但是,另一些公立學校則因為單一的NCEA課程流失了優秀學生,或因學區內居民的弱勢社經背景,使這些公校學生的學習成效普遍不如私校。不公平嗎?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私校的家長們可是多花了不少銀子。 這幾年紐西蘭 的中學教師罷課頻頻,不少公立學校老師加入工會後猶如找到了靠山,自我意識高張,校長領導學校不易。教育主管當局如果無能解決「學生受教權」受損的現象,私立學校的發展空間將繼續擴大。畢竟,教育的領域中,學生的權益應該擺在第一位,為師者如果只能以「學生的受教權」來交換需求,那麼,回歸市場機制是解決問題之道。 現任英國首相David Cameron、Face Book創辦人Mark Zuckerberg、哈佛大學校長Drew Gilpin Faust、福特汽車總裁Henry Ford II、摩根史坦利公司創辦人Harold Stanley,甚至許多知名作家、諾貝爾獎得主、好萊塢明星和美國總統皆畢業於頂尖的貴族中學名校。這些真正的貴族私校入學難度高,學費更是嚇人;但校友捐贈母校的風氣很盛,對優質教育發揮了良性循環效益。 美國的貴族化寄宿中學,每年學費平均約三萬二千到四萬美元,寄宿費用約8000到15000不等。但是,博士或常春藤名校級的優異師資、1:5的師生比例、超高質量的教學、完善的設備和生活設施、大部分教師以校為家,加上重視獨立性、判斷力、國際觀和人際網路的素質教育特色,使很多英美國家的父母們常常感嘆,這個世界果然是不公平的! 紐西蘭 中小學的學校情況較單純。整體來看,除了一些歐裔學生人數比例較低的學校之外,紐西蘭 全國不論是城市與鄉村、公立或私立,不同學校之間的教育品質差距不大。而且,除了奧大等少數兩三所大學稍具領先及競爭態勢,其他大學或高等院校的差異很小。 這樣的教育生態如何評論?平民化、普及化、平等化或庸俗化?各有不同的解讀,世界邊緣的紐西蘭人不在乎!依舊「自我感覺良好」。亞裔移民不相信、也憂心,讀書哪裡是這般輕鬆愉快的事情?「我們希望讓孩子脫離升學競爭的苦海才移民來紐西蘭 ,沒想到在這裡換成了陪孩子放牛,這樣的孩子有競爭力嗎?」一位來自中國的爸爸如是說。 不少移民朋友對孩子的教育感到茫然又焦慮,選擇公校或私校即其一。在歐美紐澳等國,孩子就讀公立學校,與來自各階層家庭的孩子一起學習,可以體驗人生百態,藉以認識真實的社會和人生。小學到中學一路讀私校,這樣的同質性環境不見得對孩子的成長有利。 家長應該依據經濟條件,再審酌孩子的學習情況、意願、興趣和未來的發展方向來選擇學校。在紐西蘭 ,有錢,您擁有較靈活的選擇;沒錢,您也有另一種不錯的選擇。教育績效常常遵循「用心比用錢有效」的準則!優秀是教出來的!孩子追求卓越的契機,更多地存在「家庭教育」之中。 後記: 7月14、19兩天的晚間7~8點,張老師在WTV電視28台《今日話題》節目中,接受主持人鄭經緯先生的全程專訪,暢談紐西蘭的教育問題。很多家長關注紐西蘭 的NCEA、劍橋、IB課程問題。張老師在2011年10月22日至12月24日每週六的C1版專欄中,連續以10篇特稿探討這三種課程制度,歡迎家長朋友們登入www.chnet.co.nz的先驅報網頁查閱! |
AuthorWrite something about yourself. No need to be fancy, just an overview. Archives
June 2017
Categories |